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气定神闲

2017-05-12 08:38:54

 ■/杏  仁

按理说,生病之后,医生精心调治,病人积极配合,药证合拍,本应效如桴鼓,药到病除。可是,为什么有些人生了病,也找到了有经验的医生,诊断正确,治疗恰当,病情却没有好转,甚至越治越坏呢?

我经常接到患者的电话,询问在某医院诊断用药的情况是否恰当,要不要调整。我在看病的时候,也会碰到患者质询,这个检查该不该做?能不能不用这个药?能不能不挂水?

现在的患者真的十分痛苦。一边要求医,一边要防医,一边要自己上网“百度”研究、亲友间讨论、微信群切磋,然后,家庭会辩论,踌躇不定,无所适从。看病难,怎一个“难”字了得!

记得我刚刚步入临床时,虽然年轻,却受到了尊重,病人生了病,都把自己交给了医生,自己只要遵医嘱吃药、治疗就行,不该自己考虑的不用操心。如今大不同了。我作为高年资医生,经验相对丰富,有时沟通不好,反而不知所措。当然,社会毕竟在进步,全民素质有了很大提升。而患者对自己权利的觉醒,也带来了烦恼,真是“人生识字忧患始”啊。

事实上,医生与患者是需要有“缘”的。这个“缘”就是信任。医患之间的不信任会直接严重影响药物的疗效。一边找医生看病,一边又怀疑处置是否得当,药效一定大打折扣。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患者既然选择了这个医生,一定要全身心地信任他,坚信自己吃的就是最好的药。这样的话,哪怕是安慰剂,也会有几成疗效。

想起鲁迅,当年他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原因是要拯救“国民精神”。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说道:“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务,是改变他们的精神。”

人为什么会生病?无非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心头盘踞贪、嗔、痴。既病之后,一些患者不懂得反躬自省、扪心自问、纠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只会喋喋不休地愤世嫉俗、怨天尤人,或者嘟嘟哝哝地自暴自弃、沉沦颓废;不知道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积极地参与治疗,与白衣战士并肩战斗,勇对病魔;即使得到康复,仍不接受忠告,更不懂得养生治未病、学习不生病的智慧。不由又让人联想起我们医院的那副古老的石刻对联:“抱病贵清心,且思己过;就痊非妙手,须感神恩。”这里的“神”,除了宗教意义之外,当然还有“心之所主”的“神”。“神不使则药无效”,看来鲁迅的感悟仍然是当务之急:“医病先医人”啊!

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每临大事有静气”,病中更要沉得住气,摒弃杂念,坦然面对,心静如水,波澜不惊。“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越是在危难之中,越是要从容不迫,安之若素,心态平和,气定神闲。气定者,会调息,神闲者,会调智,这是养生理念,也是人生境界。

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