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追寻人生出发点

2017-05-19 08:22:26

 □方祖岐

人不可能在一个点上、一个地方生活一辈子,会有好多个出发点、原始点,总是从这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再离开又走到新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被一种情感牵动着,这就是乡愁。

我有一个最重要的人生出发点,它既不是我出生的地方,也不是我工作过的地方。我在这里只生活了短短一年时间,但这里却决定了我的人生走向。这个地方就是江苏兴化。我今生只去过兴化三次,但每次去都有着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思考。它让我依恋,让我难忘。

1950年7月,我在家乡靖江联合中学初中毕业,在展明伦老师的引领下,到兴化初级中学念了“戴帽”高中会计班。当时整个苏北普遍只有初中没有高中,能念上高职班也算是“高学历”了。

兴化是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但当时仍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而且是名副其实的水乡,紧邻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整个城区,包括乡镇被纵横交错的河流、沟渠、水网包围着,是著名的里下河地区的“锅底”。千百年来,闹水灾是躲不开的命运。幸亏城区有城墙围着,不然发起水来真可能有灭顶之灾。

水,给人们带来的不完全是灾难,更多的是赠予了人们“靠水吃水”的丰富资源。荷塘里的鱼虾、莲藕、菱角,取之不尽;芦苇中的螃蟹、青蛙,成群结队;稻浪涛涛,水鸟飘舞,一望无际……难怪自古以来,此地文风昌盛,特别是明清时期群星灿烂,出了进士84人,更有明一代三阁老(高谷、李春芳、吴甡),以及范仲淹知县,而施耐庵、郑板桥、刘熙载等文人名士,也都出自兴化。故水乃生命之源,水乃文脉之根,水滋润着万物生长。

我是坐船去的兴化。当时的兴化,交通靠船、生产靠船,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船。我初出远门,在纵横交错的水网中穿行,却似置身于神奇的水世界。兴化中学座落在孔庙内,我们寄宿生住在邻近的一处祠堂里,旁边就是西南角城墙。我时常在傍晚登城远眺,但见风车翻滚,一片汪洋,落霞飞鹜,水天一色。身入其境,顿觉空茫茫,水茫茫,隐隐遐思我将去何方?

在此期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很快烧到我国东北的鸭绿江边。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中,兴化中学的学子们纷纷报名参军参干。1951年7月,我终于被批准入伍,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军旅征程。随后,我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的译电员,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迎来了从学生到军人的转变。所以说,兴化是决定我人生走向的起点,是我难以忘怀的地方。

时隔45年后,1996年5月的一天,我第二次来到兴化。我是从东北、华南、华北到华东,在祖国大地上转了一大圈,最后回到家乡,任职于南京军区。此时的我,已经不再是青春少年,而是花甲老人。我在苏北调研考察,顺路来到兴化。兴化没有驻军,我来的唯一目的就是追寻没有忘却的记忆。一路之上,不再乘船,而是乘车,令我难以想象的是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我直奔兴化中学当年的校址,那里已经高楼林立,成为闹市,孔庙、祠堂、城墙都消失了;城外的一片汪洋,也已被层层叠叠的新建筑所覆盖,看不到风车翻滚,鹜鸟腾飞了。兴化不再是孤立的水城,而是与邻近城镇紧密相依的现代城市。我在城东郊九顷小区兴中新校址受到校领导和师生们的热情接待。此处也已不像当年在孔庙时那样狭小、简陋、“土气”,而是场地宽广、绿荫一片,层楼集聚、鳞次栉比,成为能容纳百余个班级、两三千学子的省属重点中学。这让我兴奋不已,没想到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兴化千年不变的容颜经历了再造和重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何等伟大的工程啊!

2017年4月中旬,我第三次来到兴化。时间又过去21年,我仍然忘不了兴化的水、兴化的人。这次不像第二次来时那样急促,可以从容一点了,因为我已经离开工作岗位、退休第17个年头,成为一个耄耋老人了。我在兴化住了一夜,还去了三个乡镇,兴化给了我另一份不一样的感觉,我看到了重绘的水乡。

在缸顾乡,“千垛菜花”引领我进入了童话般的世界。游客熙熙攘攘,是那样自由、悠闲、开朗;欢笑声一片,人们在交流不一样的感受,仿佛在说:“今天,这里属于我!”我又看到了久别的纸扎小风车,稻草扎的小人、小动物……闻到了几乎忘记的水乡味。我像身边的重孙女一样,似乎回到了童年。我们乘船穿行在黄花之中,如入幻境。撑船的老大嫂看上去四、五十岁,但她对我说已经60多岁了,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春节才回家来团聚。她已经不愁吃不愁穿,撑船就是她习惯了的生活。我猜不到她会撑到何年何月,反正她离不开船,船也离不开她。从她身上我想起60多年前,我在这里看到的一些船家大嫂,四、五十岁就满脸皱纹……我在想,世道真的变了。

在李中镇,水上森林把我引进了水鸟的世界,这里是水网地带,水中栽植了大量的水杉树,形成广袤的森林。我们沿着垅埂进入林间,踏春在专设的木桥上。只见成群的水鸟在林中穿梭飞舞,其中主要是白鹭和苍鹭,当下正是它们的繁殖期,鸟妈妈来回飞翔于水中捕鱼,小雏鸟们在窝边张着大咀吱吱叫,鸟的世界温情脉脉,十分感人。我估计那林中藏有数万只水鸟,而导游说多时十多万只,真乃“水鸟天堂”。这几年在城市里很少能见到鸟群了,没想到它们仍然是大自然的主人,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安乐窝”。

位于兴化西北端的沙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处在兴化、高邮、宝应、盐都、建湖五市(县)交汇处,并曾一度置县为府。此地仍然处于水网之中,但保存有大量古建筑,是难得的“世外桃源”。我们穿行于古街小巷中,高低不平的条石,将街道和民居编织成绵延不断的“迷宫”,要不是有人带领,进去后很难走出来。令我惊讶的是,大批燕子在临街的房檐下做窝,游人伸手可及。它们在人前纵情飞舞,旁若无人。这样一个似乎被人遗忘的角落,现在也已经备受瞩目。听说节假日到此来旅游的人也不少。南京名人艺术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蒋义海先生居然在这里也开设了艺术馆。而给我们当导游的竟是从湖北武汉聘来的女大学生。可见:中华大地绘新页,无限先机降僻乡,此地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母校是当然要去的。这次去母校,看到百年兴中又扩大了,在校址东面征得了一大片土地,建起了活动区和住宿区。东西校址相隔一条大河,河上架起了一座159米长的天桥,十分壮观。我去时正逢课间操,人群从教室中走出来,向东校区涌动,展示了势不可挡的青春气势。我突然发现,他们的身材普遍比我在校时的同学们既高大又壮实,谈笑中充满着自信和活力。哦!我顿时真实地感觉到,我们年轻一代长高长大了,我们中国人长高长大了!这次我给母校留下了一幅书法作品,写的是我1996年5月回母校时作的一首诗《兴化叙怀》:

芙蓉出水荡池涟,雏燕穿云舞远天。

鹭鸟飞腾频戏浪,风车翻滚兆丰年。

书生自赏清贫路,学府长栖夜梦甜。

郑氏遗闻添傲骨,沧桑岁月比争先。

三次去兴化留给我无穷的思恋。我看到了兴化从贫穷走向富裕,从顺应自然走向改造自然,实际上是中华大地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60多年过去了,也验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名言:“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的这个地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想,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之中,要尊重、关爱自然,利用、改造自然,进而改造和改变人类自身,求得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天地规律。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中华大地面貌一新,十多亿中国人改变了命运,这是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史无前例的创举。

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