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着看的戏
□钱如俊
我出生在苏北水乡的农村,那个年代文化资源匮乏,看样板戏成了我最爱的,事实上也是唯一的文娱活动。当时的人民公社有个放映队,开着挂桨船挨个儿到各村放电影。哪天电影船从大河里“突突突”开进村子,停靠在打谷场的河边,整个村就热闹得像过年一样,人们奔走相告,有的还特意到邻村带亲戚来自己家里做客、看电影。
晚饭前,放映员在打谷场头栽两根竹篙,中间横着绑两根,形成“井”字框架,拉上一块大大的白布幕,打谷场中央再摆一方桌,架起放映机,一个露天电影院就成了。
等到夜幕降临,电影船上的发电机就响起来,场地中央的那盏大灯把全场照得通亮,映亮了一双双习惯了煤油灯的、满怀期待的眼睛。喇叭里传来放映员的声音:“各位社员,今晚放映的影片是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下面开始放映”,接着电影就正式开始了。
在这样的露天电影场,我先后看完了八部革命样板戏。记忆最深刻的要数《沙家浜》那一场,因为那场电影我是坐在银幕背面反着看的。
那天家里来了亲戚,晚饭比平常丰盛许多,等我吃完晚饭扛起板凳跑到打谷场的时候,打谷场上已经挤满了人,空地挤着坐不下,就有人在边上站着,有人在后排踩着凳子探着头,甚至还有人几乎坐到那块大幕布下面,仰着脸往上贴着看。我傻了眼,不禁自责因为贪吃而失去了有利地形。前边挤不进,旁边看不到,转到人群后面放下板凳,踩上去试了试,发现自己个子太小还是看不到。正想着怎么办,放映员的报幕声音已经传来,电影就快开始了,怎么办?
忽然发现银幕背后有一片狭窄的开阔地。我扛起板凳走到银幕背后,这里没有人争抢,也没有人喧哗,我一个人坐在板凳上,看完了这场只属于我的电影。尽管所有画面都是反的,但照样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这片空地上独自享受了这部反着的《沙家浜》,我感到异常的开心和满足。
这场电影一看完,郭建光就成了我的偶像。他那身穿新四军灰色军服、侧端着盒子枪、手腕缠着白纱布的经典形象,气宇轩昂,英姿勃发,是现在电视里任何一个青春偶像或者影视天王都不能媲美的。
记得《沙家浜》第二场是“转移”,郭建光的唱词我至今还能哼出几句:“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这样接地气的好词,现在真不多了。
当年的文娱土壤那么贫瘠,样板戏对孩子们来说已是难得的精神大餐,就连平时练字用的字帖,都是《沙家浜》的唱词,平时画的画,也是拿郭建光的人物图进行临摹。学校搞文艺宣传队,我甚至还出演过《军民鱼水情》片段中的郭建光,因为当初反着看的缘故,我扮演的郭建光常常左右动作不分,还被老师纠正。
幼学如漆,几十年过去,至今我也弄不清郭建光缠着白纱布的手到底是左手还是右手,但那部反着看的《沙家浜》,是真真切切地刻在了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