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初心 超声诊断工作三十年(上)

■/赵家定
自1963年我走上医疗岗位后,无论工作环境和岗位如何变化,为民解除病痛的初心一直未变。
1987年,兴化县中医院已初具规模,当时我作为医务科长,看到外科已具备上腹部手术条件,不少患有胆囊和妇科疾病的患者,因本院没有B超诊断,而建议去他院作术前检查时,病人就会被截留,外科病区空床严重。我忧心如焚,决定在做好医务科长本职工作的同时,兼职从事B超诊断工作。我克服家中两个年幼小孩无人帮助带的困难,于1987年6月去苏州医学院一附院进修学习B超诊断,时间6个月。
B超诊断经济、方便、检查范围广、无痛苦,是临床诊断和手术的重要依据。超声诊断医师须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临床基础。在苏医一附院的学习和以后三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我以前多次进修学习,长期从事内、外科工作经历的优势逐步显现出来。
在苏州医学院一附院B超进修时,一天,急诊室送来一个“腹痛待查”的危重病人,图像显示病人腹部有多个索条样液性区,其内有液体在翻滚,并伴有大量气体反射。由于当时B超诊断运用于临床时间不久,此类病例较少,科室内几位带教医师一时不能下结论。这时,我想起“急性肠梗阻”有腹部阵发性绞痛,肠鸣音亢进,肠管出现蠕动和逆蠕动,听诊腹部有气过水声的特点,结合图像,我问是否是急性肠梗阻,一经提醒,几位医师一致同意了急性肠梗阻的诊断,病人很快被收治手术。
1987年底,我进修回院后,创建了B超室,县政府财政拨款5万元,医院购置了一台GE RT-2600型B型超声诊断仪,并陆续调来魏来、何萍两位年青女医生做助手,这样我在不影响医疗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上午在B超室检查病人,下午回医务科工作。科室创建后近十年内,我几乎承担了B超室全部急诊、夜诊和节假日门诊。
病情复杂多变,更有患者不能准确反映自己的病情,因此,超声诊断医师要处处为病人着想,认真细致工作,不能拘泥于医生所建议的检查项目,发现异常图像就必须结合病人的病史和体征,主动扩大检查范围,追根溯源,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B超室开张不久,就接诊了一位刚退休的本院护士。她说自己有盆腔囊肿。检查时,我发现她右下腹部有一巨大的含液性肿块,液性区内探及多枚结石声像,将探头沿着液性区慢慢向上移至右上腹,证实此含液性肿块为一巨大的胆囊,悬挂至盆腔,并见到胆囊颈部和附近的肝脏内均有不规则、低回声实质性团块,诊断为“胆囊癌合并肝转移、胆囊积液、胆囊结石”,后被手术证实。一次,一个30多岁的农民因胃部不适走进科室作肝胆检查,检查中肝胆无异常,但我发现肝肾间隙有一3mm液性带,引起我的重视,通常这是腹腔有异常积液的征像。询问患者,他否认有慢性肝病和外伤史。经扩大检查范围,发现盆腔内有中等量积液,并探及脾脏实质内有破裂声像特征,脾包膜线中断,脾包膜下及脾周围有液性区。经和外科医师联系,在病人腹腔内穿刺到不凝的血液,脾破裂诊断成立,并被手术证实。术前外科医师反复询问病人有无外伤史,均被否认。直至术后病人才忆起几天前帮工砌屋,用力上抬水泥梁时曾碰撞左上腹部,这是一例典型的迟发性脾破裂。2014年秋,一位39岁身体健康、面色红润的男士在正常体检时,亦于肝肾间隙发现有一3mm液性带,右肾周围隐约见到低回声带,经追问无发热、无肝病、无外伤史,其余脏器均示正常,盆、腹腔内未见异常积液。但多年的临床实践告诉我,正常的中青年男性不应该出现腹腔内积液,因此我建议他系统检查,排除全身性疾病。约一个月后他高兴地来告诉我,他在一家三级医院住院做了全面检查,证实肝肾间隙确有少量液体,但未发现其他疾病,估计液体现已吸收。经B超复查,我发现肝肾间隙积液增多,而且双肾周围均见一3-5mm的液性带环绕,呈现肾周围积液,当即郑重告知他病情有发展,建议他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双肾损害和少量腹水的原因。当时他半信半疑,后经上海医院和南京军区总院确诊为早期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肾损害。
在从事超声诊断的临床实践中,常会遇到从未见过的病例,这就要深入了解病情,结合自己的业务知识和临床经验,做出分析和判断。一个“腹痛待查”的十六、七岁少女,下腹中部探及一巨大、周边清晰的含液性肿块,内有密集点状回声漂浮,其上方顶部过脐处,见到子宫回声。追问病史,女孩近三、四年来,每月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伴排尿困难,女孩至今月经未来潮。我初步判断这一巨大的含液性肿块应为“处女膜闭锁合并阴道内大量经血潴留”。后经妇科检查确诊,在门诊做切开引流手术后一次而愈。
在检查病人时,由于门诊工作量大,遇到病情复杂或患者肥胖、胃肠气体遮盖等情况,这时要克服急躁情绪,想方设法明确诊断。如遇到阻塞性黄疸、疑似胃部肿块等情况,通过给病员适量饮水、变换体位等改善检查条件。早在八十年代后期,CT、磁共振还未普及,超声内窥镜更未问世,我们用饮水法对胃部疾患,尤其是对疑似胃癌的病人开展B超检查,这虽给医生增加了麻烦,但因它方便且无痛苦,病者却易于接受,它除了能显示病灶形态、大小和所在胃的部位及侵犯胃壁的层次,还能了解到胃部周围淋巴结及附近脏器有无转移灶,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无疑为临床对胃癌的诊断及TNM分期、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本人撰写的《B型超声对胃癌的诊断价值(附41例报告)》曾在1990年江苏省超声学术年会上交流,并被蚌埠医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刊用。另外,在超声检查中,发现疑点尽量不轻易放过,一次在为患者检查子宫附件过程中,发现膀胱充盈不足,嘱患者饮水后复查时,发现膀胱后方出现一鸭蛋大小液性区,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让患者排空小便再查,此液性暗区消失。征得患者同意后,再次饮水充盈膀胱后,膀胱后方液性区再现,并隐约可见两者间似有通道,故初诊为膀胱憩室,后经泌尿系造影检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