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传 承

2017-06-23 08:33:49

□徐德元

邻家阿婆去世了,那个一生勤劳良善、慈眉善目、与世无争的阿婆走了。

初闻此讯,心中不由一阵伤感,一瞬间,那眼前五颜六色的花儿仿佛变成了纯白色,那阵阵的花香也似乎变成了缕缕的檀香……

阿婆是我原来村里的邻居,或者说是婶娘,去世时刚好93岁。

阿婆虔诚信佛。每每闲遐,总能见她手捏佛珠,口中念念有词,从不间断,即使在那“风雨飘摇”的红色时代也是如此。记得那时,阿婆总是把自己关在一个黑黑的小储藏间中,面前青灯古佛,嘴唇微微颤动,不知在念叨些什么?我们一群小屁孩则像看“西洋镜”一样趴在窗缝中窥视着这一切,却总又因阿婆的模样笑成一堆滚地葫芦。贸然问她,她却默然不语,偶有一句“人啊,还是诚心向善的好……”

阿婆勤俭持家。她是带着80亩的田地出嫁的,在她手上,土地数量有增无减,老人家的内心肯定是觉得她对得起父母给的“不算丰厚”的嫁妆的,这一点从她那时有的回忆中总能感受的到,可惜到了土改时却成为了整改对象,这让一向自豪的阿婆很无语,但她默默承受了。后来阿公去世了,她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那一次,生产队里分粮食,一袋装不下,60来岁的阿婆就将袋子背在背上,用牙咬着袋口,再一手提一只盛满粮食的篮子,硬是一个人将粮食扛了回来。农村土地承包那年,已经70岁的阿婆得到这一消息,满是皱纹的脸上溢满了兴奋:终于又有自己的土地了,我要好好干!

何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阿婆眼睛也不太看得清了,但她每日出工、风雨无阻耕耘她的一亩三分地,一直到90岁不小心摔断了腿才罢休,住回子女身边。

阿婆乐善好施。生性良善的她似乎总能考虑到别人的难处,经常相帮左邻右舍。农忙时,她自己日日早出晚归,把地收拾好,腾出精力帮邻居一把;晒玉米、麦子时,下雨了,她总是先帮晒得多的人家收东西,最后才轮到自己收;看见谁衣服破旧,老人家看不过去,便拿出自己做的衣服送人。

子女说她傻,她却总是安慰子女:不过是旧衣服,我有得穿的。

阿婆心地善良,怜悯比她穷的人,诚心对待每一个上门乞讨的人,从不让他们空手离开。记得那年正月半刚过,一个穿着破棉袄、拄着竹竿、瞎眼的乞丐上门来,阿婆实在没有什么东西给人家吃,急中生智,舀了半升的米面给他,没有半点的犹豫。

阿婆崇尚文风。阿公去世早,她自己又不识字,吃了很多苦头。所以,她省吃俭用、辛苦操劳,顶着乡里乡亲的白眼,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坚持让三个子女都上了学。大女儿直到12岁才去初小班,因为她需要帮阿婆做些事情,让两个弟弟安心上学。最后初中毕业当上了代课老师,而她的两个弟弟成为村内第一批高考的“幸运儿”,成了村中的楷模。她时常感怀,如果没有阿婆的执着,她和弟弟们就会跟张家婶婶、李家叔叔们一样,仍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自此,学风在这个不大的小村落内扎下了根,全村的孩子们都以她们为榜样,勤奋学习,至阿婆90岁时,这个小几百人的村中竟走出了百多位“大学生”。

阿婆最懂朴素做人的道理。

早先生产队里分粮食,她分多少拿多少,不像一些老妇人那样最后抓一把才走。老人家说: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拿了仍要还掉。阿婆经常说:一人吃一人臭,十人吃十人香。

多少年过去了,阿婆的为人处世风格一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也影响了村内整整几代人。在遇到人生抉择时,阿婆朴素的身影就会凸显在我的脑海中。

我也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能够以勤劳、善良、踏实、本分、自食其力、乐于助人、尊老爱幼为家风,正得益于那许许多多似阿婆的长辈们的言传身教,父母辈的默默传承。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法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正是这样一种道德的力量,支撑着我们严谨持家、敬老爱幼、和睦邻里、融合社会,平和、朴素、易行,更适合于我们平凡人家日日践行之,事事沿袭之。

我们没有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心”的胸怀,也没有“乱石铺路”的大才,更没有他的“家教家规”,但我们自有自己的传承,愿我们每个人都有家风家教的意识自觉,身体力行,默默耕耘,让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华美德代代相传。

阿婆,您一路好走。

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