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中医药法 构建水乡中医药服务体系

■/曹恒源
2016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颁布,于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中医药法》的出台,实现了国粹发展有国法保障,对于构建中医药服务体系,保护中医药继承,推进中医药创新,发挥好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推进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医药法》明确提出要建设完善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十三五”中医药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相继颁布, 2016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对中医药发展做出了明确的指示,提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讲话、规划、法律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中医药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都同时把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
《中医药法》第6条提出:国家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药服务资源,为公民获得中医药服务提供保障。在第11条和第12条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医疗机构建设纳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举办规模适宜的中医医疗机构,扶持有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医疗机构发展。合并、撤销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改变其中医医疗性质,应当征求上一级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的意见。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有条件的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应当设置中医药科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增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能力。第18条提出了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的要求,明确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统筹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
二、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但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中医药服务领域有所缩小,阵地有所萎缩,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认可度和依赖性降低,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也存在专业思想不巩固、专业能力不匹配的问题。所以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着不少困境。
1.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发挥不够充分。当前我国医改向深水区推进,比较同级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更大挑战,追求规模拓展、业务量突破、临床技术进步、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成为首要选择,内部的绩效考核机制虽然包含了中医药核心指标,但是权重和影响力较小,主动研究中医药工作的积极性明显不如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发与引进,中医药服务技术产生的业务比重明显处于弱势,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受到制约。
2.中医药人才队伍专业自信不够。医院发展要求专科方向更精更细,中医药人才的成长路径首先要适应临床学科发展需要,满足患者临床需求,符合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为确立自己在科室的地位,现代医学知识补充,临床技能提高成为青年中医首选,占据比较多的学习时间,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实践中医的时间和机会明显减少,中医疗效无法体现,中医专业自信明显不足。
3.基层中医人才匮乏。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专业技术团队力量不强、个人待遇不高、事业发展空间较小等原因,长期以来乡镇医院普遍面临卫生技术人才引进难的窘境,随着一代代老中医退出历史舞台,基层中医药人才尤其匮乏,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源头活水。
4.基层中医药影响力不够。长期以来,现代医学不断进步,已经成为护佑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主阵地,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中医药文化普及、传播、传承、发扬受到制约,中医药影响力下降,服务范围明显缩小,同样成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
三、兴化市中医院的思考与实践
1.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挖掘空间效率,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兴化市中医院是我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的龙头单位,首先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所以医院近年来一直坚持“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展思路,追求“中医特色显著,西医跟踪前沿”,在现有规模上创新发展思维,提高空间效率,近年来先后开设了妇产科、重症监护室,扩建了血液透析室,融入了全市急诊急救体系,引进了肿瘤综合治疗设备和介入治疗技术,建设康复训练中心,为脑病科和针灸推拿科两个重点专科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为中风患者和骨科患者早日康复提供了机会;外科、骨科、妇科、脑病科等学科微创技术常规开展,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量明显进步。
二是发挥特色优势,打造中医重点专科。医院不断推进重点专科建设,先后建成肛肠、脑病、针灸康复、肺病、骨伤等五个泰州市中医重点专科,肛肠科通过江苏省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评审,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是坚持办院方向,务实推进中医药工作。医院坚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持续改进活动,以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中医临床路径工作推进为抓手,以中药饮片使用率和中医非药物治疗参与率为绩效考核核心指标,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同时专门辟出空间,购置相关设备,聘请名老中医参与,强化中医治未病科建设,开展“冬病夏治”“冬令膏方”、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健康管理等项目,推进中医治未病服务。
四是加强师承教育,培育铁杆中医。医院中医师承教育体系完整,名老中医师承教育喜讯频传,2015年,王少华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王少华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通过验收,左维民基层名中医工作室被国家中医药局确定为建设项目,易颂余、张淑人、程康明、左维民作为泰州市名老中医,带教城乡中医骨干,培养了一批专业思想巩固、中医功底深厚的铁杆中医,为推动中医药业务不断发展奠定人力基础。
五是抢抓发展机遇,拓展医院规模。2016年,在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医院争取到建设南亭路分院的规模拓展机遇,分院占地130.8亩,一期800张医疗床位,二期600张养老床位,定位是“省内一流,中西医结合,医养一体”的现代化三级中医院,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即将启动工程建设。
六是坚持上挂下联,拓宽发展空间。先后加入江苏省中医院南京都市圈协作联盟,参与组建泰州市医疗联合体,全面推进与上级医院、兄弟医院、职能科室和临床科室之间的协作,与我市22家乡镇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定期开展“中医药就在我身边”的巡诊活动,组织专家奔赴乡镇开展讲座、义诊咨询,老中医专家定期坐诊,着力推进分级诊疗工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构建农村中医网络。
2.开展中医指导
医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把中医指导作为构建服务网络的关键。
一是坚持开展“中医药就在你身边”的中医药巡讲义诊咨询活动,医院每两周一次,组织临床各科专家奔赴乡镇医院和部分乡村,安排专家授课、坐诊和中医工作指导,几年来,走遍了全市30多个乡镇,目前我市20多个乡镇医院都建设了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中医科室集中设置的中医馆,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医院积极配合市卫计委中医科,组织专家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达数千人次,除国家和省中医药局教材外,还编写富有兴化中医专家特色的适宜技术教材,为确保效果,定期安排专家到乡镇、乡村面对面指导、督查。
三是参与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指导督查。医院作为全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指导的五个职能单位之一,负责牵头全市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项目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的制定,负责65岁以上老人中医体质辨识、健康指导和0-36个月婴幼儿中医健康保健项目的培训、指导、督查和考核。医院组织中医专家督查组,到乡镇、到乡村、到家庭,面对面指导、考核,中医药成功参与健康管理,有效地宣传了中医药,推广了中医药,特别是培养了一批能西会中的乡村医生,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筑牢了网底。
四是组织名老中医和退休返聘老中医到乡镇坐诊带徒,市中医院先后安排张淑人、易颂余、章继东、黄文柱和左维民五位老中医每周四到钓鱼、沈土仑、缸顾、海南、安丰等乡镇医院坐诊,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和泰州市名中医都在乡镇带教基层中医骨干,由于是定时定点,所以很快形成影响。
3.开展中医药宣传
中医药宣传是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的重要抓手,是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医院高度重视。
一是与兴化日报协作开设《兴化日报·兴化中医》专版,与兴化电视台合作开设“王少华中医养生讲堂”,办好中医院网站和微信平台,通过不同媒介进一步挖掘兴化中医深厚的文化底蕴,宣传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展示中医院风采,扩大中医药影响。
二是充分利用江苏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兴化中医博物馆(赵海仙洋楼)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上池斋药店的影响,积极申报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为水乡中医药发展注入新内涵。
三是积极配合市委宣传部,认真组织中医专家和社会名流撰稿,编写具有史志意义的《兴化论坛·中医篇》,邀请省内知名专家如方祝元、史锁芳等走上《昭阳讲坛》,讲授中医养生和中医药文化知识,提高了水乡中医药地位,放大了中医药影响。
四是定期召开兴化市中医学术交流会,每年组织编写全市城乡中医骨干的论文汇编,邀请黄煌、汪悦等专家讲学,传递学术动态,开展学术交流,激发中医自信。
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的根在基层,肥沃的土壤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医药法》立足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中医药服务,以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为宗旨,着眼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为所有中医人增添了专业自信,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医药法》,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发挥自身作用,积极构建水乡兴化中医药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