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是幸福的
□陶俊国
我们庄上的宝山老人,今年72岁。土改时因父亲有十几亩薄田被定为富农。在那个唯成分论的时代,谁家姑娘愿意嫁给一个富农的儿子!正因如此,他终身未娶。大集体时期,政府每年都要兴修水利。年轻的宝山就跟队长说,反正自己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不如让自己上工地挑河。队长高兴得不得了。他的整个青春几乎全在水利工地上度过。
后来,村里搞临产承包,宝山分到四亩多地,还承担着整个小组给秧田灌水的任务。他精心做好自己的工作,收取抽水费用时,从不斤斤计较。每年四夏大忙,是他最忙碌的时候。那时,各户都是先把麦把挑到集体的晒场上,然后统一用脱粒机脱粒,脱粒时人手越多越好。无论谁家脱粒,都有他忙碌的身影。村民们都很感激他,轮到他家脱粒时,大伙儿也都去帮忙。
他不仅勤劳,更乐善好施。上世纪90年代,邻居宝强家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开学总要为孩子的学费犯愁,每次开学他都会送几百块钱过去帮解燃眉之急;1998年,本组村民元昊得了重病要到县城医院治疗,他立即送去了200元钱;无论谁家突遭变故,他都会力所能及给予一定的经济帮助。
他对村民们好,人们也很敬重他,许多年轻人像孝顺自家长辈一样孝顺他,逢年过节庄上大多数人家都会买条烟送两瓶酒给他;谁家儿子结婚女儿出嫁,或者是孩子满月老人祝寿,甚至来了亲戚,都要请他去陪同喝上一杯;有点小病小恙总有人主动为他端茶倒水。
他60岁的时候,村里为他申请了五保,他的四亩多地几年前就被人家养蟹的租去养螃蟹了。可他仍然闲不住,继续帮村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有小孩的人要到田里干活,请他帮忙照顾小孩他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2012年,村里把他送进镇上的养老院颐养天年。他去住了一个星期又搬回来了。他说自己是天生的劳碌命,住在敬老院闲得无聊不习惯。只有每天在村里转转,帮人家做做事,看看孩子,才感觉活得充实。
我每次回老家都喜欢到他家坐坐,跟他聊聊。他说,因为有政府和村民们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他现在才能衣食无忧,生病了政府给予治疗;他还说,能为他人做点事是自己的福分,付出是一种幸福。他认为自己为村民做的事很少,而人们给他的回报却很多……
一个内心充满感恩的人,哪怕是天寒地冻,跟他在一起都能感觉春意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