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凡 的感动
□本报记者 张娈鸾 韩 婷 通讯员 袁幸福
编者按:生活中我们或许都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都是平凡人,但在平凡中诠释着美德的内涵;他们的行为也许并不起眼,而微小的善行义举,产生了令人感动的力量。他们是一群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可敬可爱的人,他们继承和发扬着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光荣传统,以最朴实的姿态,站成了一道最具泥土芬芳的道德风景!他们普普通通,却用最普通的善行义举诠释乡邻真情;他们平平凡凡,却用最平凡的厚德修为书写人间大爱。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却如璀璨的星星熠熠闪光,传递着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正能量,感动你,感动我,感动泰州,感动兴化……
感动是心灵的净化,也是灵魂的洗礼。我们都时常需要这样的感动,以唤醒良知、点燃激情。日前,第六届“感动泰州”美德善行十大人物评选结果正式揭晓,这里既有热心公益的普通市民,孝敬婆婆的好媳妇,又有见义勇为的农民,致富不忘乡亲的个私企业家……阅读他们的事迹,心中会在不经意间激荡起感动的涟漪。当奉献的涓涓细流汇涌成海,当向善的粒粒细沙汇聚成塔,我们生活的世界也终将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善意。而下一次感动别人的,也许就是身边的同事、朋友,或者我们自己。

姜宗洪:“鱼大王”带出一条致富路
刚到达沙沟集镇,就被坐落在公路西侧的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吸引,清一色的灰色小楼一字排开, 潺潺河水从屋旁流过,静谧而美好。可是到了早上6点,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一艘艘渔船陆续驶入,各渔行的工人们将鱼卸下、过磅、装箱,纷纷运往外地。在打点完上海客商的8000斤鱼后,“姜五渔行”老板姜宗洪终于可以喝口茶休息一下了。
姜宗洪是里下河地区很有名气的“鱼代理”,沙沟居民口中的“鱼大王”。近20年来,他经营的“姜五渔行”辐射带动周边县市10多个乡镇,惠及120多个养殖专业户,经销的各类水产品不仅销售到沿海大中城市,而且还跨出了国门;养殖户遇到困难,他想方设法帮扶,并吸纳下岗职工到渔行再就业;他热心公益,资助贫困儿童,还主动捐资为弘扬古镇文化出力……姜宗洪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善举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誉,2012年当选“最美兴化人”,今年当选2015-2016感动泰州美德善行十大人物。
敢为人先,
创办全镇首家渔行
或许是当过兵的缘故,姜宗洪身上总有一股正义感。退伍后的他曾被分到粮管所工作,与农民接触多了,他发现除了种田外,沙沟搞养殖业的人非常多,可由于信息不灵通,销售渠道有限,经常会造成滞销,真正靠养殖富起来的人并不算多。当时姜宗洪就想,如果自己开个渔行,做养殖户的“经纪人”,不就可以帮他们把鱼销掉了吗?说干就干,1991年姜宗洪就“下海”,开了镇里的第一家渔行。
都说万事开头难,在创业初期,我市电话还没普及,姜宗洪更没有手机,市场都是靠自己的双腿跑出来的。一开始,他将市场锁定在安徽合肥、马鞍山等城市,因为那里是工业城市,搞养殖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少,当地的淡水鱼都是从湖北运过去的冷冻白鲢,而他可以为市场提供活的淡水鱼。于是姜宗洪一家一家找合作的经销商,终于在两年后打开了当地市场。
新鲜鱼无论是口感还是营养价值都远超冷冻鱼,这让姜宗洪的客源越来越多,也给了他极大的信心。经过几年努力,姜宗洪把鱼市场迅速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他经营的各类水产品年成交额上亿元,不仅销售到沿海大中城市,还跨出国门,远销日本、韩国。
携手同心,帮养殖户渡难关
王长宝过去一直靠几十亩鱼塘为生,可因为缺乏科学技术,完全靠天吃饭,养殖效益每况愈下,还欠下一些债务。情急之时,王长宝得知姜宗洪每年都会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于是找到他寻求帮助。姜宗洪立即联系了与自己有合作关系的技术专家前来指导,并及时向他提供市场信息,畅通销售渠道,还帮他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终于让王长宝的养殖业迎来转机。如今他不仅还清了债务,买了房子,养殖面积扩大到200多亩,还积极将技术与其他养殖户分享,与他人合伙承包了300亩鱼塘。
受姜宗洪帮助的不止王长宝一个,跟他合作的养殖户有100多家,遍布周边10多个乡镇,几乎都得过他的帮助。18年前,养殖户王美忠承包了200多亩水面准备养鱼,可他手里只有10多万元,全花在承包费和硬件投资上,就当他正愁没钱买鱼苗的时候,姜宗洪一次性借给他10多万元,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一次,王美忠养的鱼得了出血病和大红鳃,损失惨重。姜宗洪听说后,立即请了专业人员现场诊断,并拿出治疗方案,帮他挽回了一定损失。
除了为养殖户寻找销路、提供免费培训,帮他们诊治鱼病、维修生产设备外,姜宗洪近几年积极与红膏公司合作,为养殖户研制推广适合地方养殖的优质鱼饲料,并不断研究投喂管理方法,进一步帮助养殖户提高产能,减少病害发生。
倾情相助,为困难户送温暖
一次,姜宗洪从工商部门得知沙沟镇有三名孤儿,学习很刻苦,平时成绩也很优秀,可就因为家庭穷苦,面临辍学的危机。姜宗洪随即下决定资助这三个孩子上学。如今,这些孩子都已顺利上了大学,当记者问孩子们是否对他有所回报时,姜宗洪坦言道,资助他们并不是为了回报,自己也很少与他们碰面,因为他们有各自的生活和想法。姜宗洪愿意做他们背后那个默默无闻的人,给他们帮助,却不去打扰他们。
沙沟镇有一位特困户,由于身体不好一直没有工作,父亲早年就去世了,母亲为了照顾他也没有工作,全家靠低保度日。逢年过节,姜宗洪都会登门探望他,给他送些粮油和慰问金。据了解,沙沟集镇共有无业人员、农村特困家庭10多户,都先后得到过姜宗洪的帮助,资助金达20000多元。另外,他还多次主动到沙沟中心小学资助16名下岗职工子女及农村留守儿童,先后捐款16000多元,帮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沙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有众多古迹遗存,在2012年沙沟恢复失传60年的大型传统彩妆游走灯会时,姜宗洪主动捐款10000元,还号召其他人捐款,为弘扬古镇民俗文化出了一份力。“其实这些都是举手之劳,大家给我的荣誉太高了。”姜宗洪告诉记者,这次当选感动泰州美德善行十大人物,对他而言既是鼓励也是鞭策,他会继续为父老乡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为子女们做个榜样。

戴荣梅:好媳妇用爱撑起一个家
2008年,时年21岁的戴荣梅与戴窑镇舍王村青年徐建中恋爱、结婚,来到了一个父亲患有胃癌、母亲天生智障且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大伯身体残疾需要人照顾的家庭。直至今日,她一直履行当初的诺言,多年如一日,为婆婆洗澡、梳头、剪指甲,精心侍候,不厌其烦;照顾大伯生活起居,尽到赡养的义务。她以真情无私的付出、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用爱撑起了一个家,先后获得兴化市好青年、最美兴化人、2015-2016“感动泰州”美德善行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谈恋爱看重的是人品
1986年出生的戴荣梅是我市缸顾乡人,中学毕业到上海打工的她经人介绍认识了在浙江嘉兴码头帮人家开吊机的戴窑镇青年徐建中。戴荣梅对徐建中的第一印象很不错,小伙子人长得很清秀,尤其是能吃苦。大热天,徐建中坐在闷热的吊机里干活,熟练流畅地操纵着吊机,浑身是汗,却不叫苦。他们相互留了手机号码,通过短信谈起了恋爱。
恋爱一段时间后,戴荣梅和母亲一起到徐建中的家里访亲。虽然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不过跨进门槛时,戴荣梅还是吓了一跳:逼仄的巷道深处,破旧的平房,房间的地面是泥地,而且没有房门,堂屋里只有一个水泥浇的柜子,桌椅都是旧的。整个环境给人一种压抑,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家里还有一个患胃癌的爸爸、有身患糖尿病且智障的妈妈和一个残疾的大伯,一个姐姐在外上大学。因为治病,家里欠下了不少外债。母亲看到这种境况,坚决反对这门亲事,她不想看到自己从小娇惯的女儿嫁到人家吃苦。“我看中的是他的人品,又不是他家的钱。”戴荣梅第一次和母亲有了争吵,并坚决要嫁给徐建中。后来结婚的时候一分钱彩礼都没有,戴荣梅就骗母亲说徐家的彩礼钱都打到她卡上了。看到女儿那么坚决,母亲也只好流着眼泪同意了。
为了照顾老人夫妻分离
戴荣梅婚后便跟丈夫一起到浙江嘉兴打工。虽然收入大多要用来还债,不过小夫妇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日相聚,恩恩爱爱,倒也其乐融融。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公公去世,婆婆的病情日益加重,残疾的大伯也要人照料,一系列的家庭困难接踵而至,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到了小夫妇俩的面前:戴荣梅要与丈夫分别,回家乡戴窑照顾婆婆和大伯。
回到家乡后的戴荣梅,便挑起了照顾婆婆和大伯的重担。为了照顾两位老人,几年来她难得单独外出逛一次街,难得轻松走一次亲戚。她将婆婆照顾得无微不至,处处为婆婆考虑。前年三月里的一天,一个亲戚家儿子结婚,她开电瓶车把婆婆送过去吃喜酒,婆婆吃完喜酒后突然走丢,戴荣梅十分担心,骑上电瓶车冒着风雨在全镇寻找,电瓶车没电了,又请人开上三轮车,找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没人的小道上发现了婆婆。面对不说话的婆婆,又急又气的戴荣梅不忍责备一句,赶紧将她带回家。
也有人劝戴荣梅将婆婆送到敬老院,这样戴荣梅就轻松了。戴荣梅舍不得,她说,婆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每天还要打针吃药,要拉屎拉尿。敬老院里哪有个闲人有空这样照顾她,而且在家里,有孙子陪她,精神上也好点。
用爱使苦难之树开花
戴荣梅回乡照顾婆婆初期,婆婆脑筋不好,有时忘了吃药,有时重复吃药,造成肾功能70%衰竭,血糖高达27,去医院医生都说没救了,让回家。戴荣梅不甘心,每天骨头汤、鱼汤轮流做,给婆婆补充营养,定时喂药,经过一年的悉心照料,躺在床上不能动的婆婆竟然一天天好起来。为了控制血糖,一天要打两次胰岛素。每天去请医生为婆婆打针,极不方便。戴荣梅就自己学习着打针注射,现在已经十分娴熟。
婆婆因为严重的糖尿病,双眼视力微弱,又做过膀胱手术,大小便失禁,靠导尿管、导尿袋排泄小便,要戴荣梅帮助拉屎拉尿。严重的时候,戴荣梅每天要帮助婆婆洗澡,换洗衣服,换洗被褥。婆婆睡觉不晓得脱衣服,戴荣梅像哄小孩一样哄着她脱衣服;夜晚,待孩子入睡后,戴荣梅还要像查房一样检查婆婆是否安然入睡,被子是否盖好。
历经艰苦的生活磨砺,戴荣梅脸上比同龄女子多了一份沧桑,但温暖的笑容总是挂在她的脸上。她的乐观也影响到5岁的儿子,她经常教育幼小的儿子,要孝敬老人,关心老人,在她的熏陶下,幼小的孩子也知道关心奶奶了。“奶奶乖乖到床上躺着,不听话要打针的哦。”看到妈妈手里拿着一个盒子过来,孩子奶声奶气地说。
“为人子女,照顾老人是应该的,是一个做晚辈的本分,我不觉得苦。”戴荣梅笑着说。正是因为她的善良、乐观,才让这个苦难的家重新焕发出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