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拾青草

2017-07-28 07:45:51

□陈明干

积造有机肥,除了河泥,还要有青草。将青草与河泥混杂在一起沤制发酵,才能成为肥料。

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二百亩的大小麦田,田头上有那么多空着的草泥塘,大量的青草从何而来?那时,生产队里有集中种植的花草田,所长花草专门用于沤制草泥塘。但花草田也有限,于是,生产队常组织妇女拾青草。

拾青草是俗语,其实就是铲青草。每个女人自带一把小铲锹,一个用草绳编织的网包,一起坐上农船,去往田野。到了目的地,一个个上岸,各自在田头、圩堤、田埂,在渠道、河岸边,在洋车垛、乱坟地,在一切可以长着青草的地方铲青草。只要看见青草,无论大小,立即蹲下身,铲起,扔进网包,然后再起身寻找……听起来,拾青草比铲青草节奏快,更轻松。

一开始拾青草,都在自家生产队的田地附近。春天里,相比较拿泥船、打吊桶,这拾青草的活儿实在太轻松、惬意了。女人们一边拾着青草,一边有说有笑,手和嘴,都闲不住。

正是三四月里,春暖花开,绿茵遍野。猪秧秧、繁芽头、石灰草、野燕麦、兔子苗、盐巴草、馒头草、荞荞儿、刺癞草,还有那些叫不上名字的,一个个竞相生长,茎嫩叶绿。石灰草个子高,叶子上真像洒了一层浅石灰,粉嫩嫩的;野燕麦的头须像一面面旗帜,迎风飘扬;兔子苗藤长叶疏,开出的朵朵蓝花像一个个小喇叭;刺癞草铲倒之后,枝茎上瞬间冒出白浆,它的叶边还长着密密的刺,所以要用指头小心地将它拎进网包……不管什么草,都铲起来。所有的青草进了草泥塘,都会变成肥料。

有的地方青草多,有的地方青草少。青草多的地方,就一直蹲在那儿,接二连三地铲;青草少的地方,铲完了立即站起身,拖着网包,继续向前。

网包很快就装满了青草,鼓鼓囊囊的。女人们弯着腰,背着网包跑上船。船上有两个专门用大秤称青草的人,称好斤重,记在考勤本上,便于记工分。那时,工分就是劳动报酬。女人往船舱里卸下青草,背上空网包,上岸再拾。一天下来,女人的手掌心里,尽是被草汁染成的墨绿色,怎么洗也洗不掉。每天傍晚,总有满满的一大船青草卸在田头的草泥塘边。

没几天,生产队附近的青草就铲完了,田头圩埂几乎再也找不到一棵青草。接下来,便是撑着农船,一班人往邻村进发。近的,去往三五里外;远的,有十多里路。清楚地记得,盐城郊区的葛武乡,曾有乡民撑了20多里的水路,来我们这儿拾青草。

其实,船撑得再远,情况都差不多。因为每个生产队都要沤制草泥塘,同时还要防止别人捷足先登。所以,每个生产队都会组织人员抓紧将本生产队附近的青草铲完。发现外地人来铲青草,都会阻止,不让其进入领地。凶悍粗暴的生产队长,还会将外来人拾青草的网包扯断撕碎,连同小铲锹一起扔到河里。甚至,还会有人员之间的肢体冲突。可见,那时田间的青草是何等的紧缺与稀贵。

4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