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欢喜心

■/杏 仁
6月29日,第三届国医大师和首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他们都不愧为国之瑰宝、中医药事业的中流砥柱。我在网上看到了他们的合影,看到老先生们一个个精神矍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社论《承中医之根,兴中医之魂》:“成大医者,谁不曾经历寒窗苦读勤求古训的夜夜朝朝?谁不曾跋涉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精研医术之途?谁不曾坚持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的奋斗历程,是我国传统医学救死扶伤、道济天下情怀的生动写照,也是当代中医药行业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的真实体现。”读来铿锵有力,意气风发,不禁有见贤思齐之心。
此次当选的第三届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以及首届全国名中医徐福松、单兆伟、刘沈林、汪受传教授,都是江苏中医界的杰出代表。我在读大学时,徐福松教我们《中医外科学》本科课程;单兆伟带教我毕业实习,还到我兴化的家中做过客,他的学生沈洪,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刘沈林是同学的研究生导师,我读过刘老的著作,感觉特别受用,大概也能算是一个私淑弟子;汪受传是我从事儿科临床的引路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国家重点图书《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儿科学》,就是由汪老担任主编,汪老不拘一格给了我做编委会学术秘书的机会,在汪老的直接指导下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那些日子里,为了某些学术问题,汪老经常顾不上休息,深夜仍在网上与我对话,甚至通宵达旦,不知东方之既白。汪老的严谨、博学、谦逊,以及不遗余力地奖掖后学、提携晚进、扶持基层的高尚情怀,给我留下了极深的记忆。邹燕勤虽然没有教过我,但是在各级学术会议上,我多次听过她精彩的讲座。他们四位,我都曾亲近过、幸得耳提面命过,往事历历,心里涌起一阵阵喜悦和自豪。
中医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传承创新,任重道远。中医是从业时间最长、最有成就感、也最容易让人永葆青春的职业之一。能够与中医的春天喜相逢,是我们这一代中医人的幸福。
友人为我刻了一方印:生欢喜心,正好与我此刻的心情契合。印文也可以读作:心生欢喜。倒过来读也通:心喜欢生——因为心里喜悦,所以欢乐就生长出来了。
我也特别怀念已经离开了我们的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他是我的老师沈洪、单兆伟的老师。跟着徐老查病房是一种享受。徐老学贯中西,精通诗词、书法、音乐,把“心无机事,案有好书”作为座右铭。他写的许多脾胃病歌括、随咏,朗朗上口,言近旨远,融文学与医学于一炉,是我最喜欢的篇什。在一些学术会议的即兴发言中,他经常会吟出四句诗,而最后必以“心欢喜”作为结尾。每次聆听大师教授,我总是如沐春风,满心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