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鳜 鱼

2017-08-04 08:02:56

□夏义阳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张志和《渔歌子》

读唐·张志和《渔歌子》,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山水水墨: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江岸边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江南水乡的可爱与美丽,而最吊胃口的应该是巨口细鳞的鳜鱼。

鳜鱼是一种肉质鲜美的淡水鱼。春江水涨、烟雨迷蒙,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于是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一边欣赏春景,一边悠然垂钓。难怪诗人自号“烟波钓徒”。忽然想起郑燮《板桥道情》里的曲子:“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看来钓者之意不止在鱼,亦在乎山水之间也。其实,鳜鱼是很难钓到的,大人们在河里罱泥时偶尔会夹到鳜鱼,也没有什么特别优待,和虎头鲨、昂刺、藻虾一起红烧,当然鳜鱼多为孩子独享,那一块块蒜瓣子肉,又没有刺,自然大快朵颐,一饱口福。

鳜鱼,俗称桂花鱼、季花鱼、桂鱼、鯚鱼,体较高而侧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颌明显长于上颌。头部具鳞,鳞细小,侧线沿背弧向上弯曲。体黄绿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有不规则的暗棕色斑点及斑块,自吻端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条狭长的黑色带纹。其营养丰富,肉洁白、细嫩而鲜美。主要分布在各江河湖泊中。一般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水体中,尤以水草茂盛的湖泊中数量最多。冬季不大活动,常在深水处越冬。春季天气转暖时,则游到沿岸浅水区觅食;白天都有侧卧在湖底下陷处的卧穴习性,夜间在水草丛中活动、觅食。主要以其他鱼类为食,兼食虾类以及蝌蚪等。

鳜鱼自古就被列为名贵鱼类之一,红烧、清蒸、炸、炖、熘均可,其味清香扑鼻,鲜脆可口,可谓“席上有鳜鱼,熊掌也可舍”。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云:“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鱼之能事毕矣。然二美虽兼,又有所重在一者。如鲟、如鯚、如鲫、如鲤,皆以鲜胜者也,鲜宜清煮作汤;如鳊、如白,如鲥、如鲢,皆以肥胜者也,肥宜厚烹作脍。”可谓食鱼要论,切中肯綮。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言:“季鱼少骨,炒片最佳。炒者以片薄为贵。用秋油细郁后,用芡粉、蛋清搂之,入油锅炒,加作料炒之。油用素油。”姑苏名菜松鼠鳜鱼应该属于此类,相传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微服至苏州松鹤楼菜馆用膳,厨师用鳜鱼出骨,在鱼肉上刻花纹,加调味稍腌后,拖上蛋黄糊,入热油锅嫩炸成熟后,浇上熬热的糖醋卤汁,形状似鼠,外脆里嫩,酸甜爽口。清代《调鼎集》记载:“松鼠鱼,取(鯚)鱼肚皮,去骨,拖蛋黄,炸黄,炸成松鼠式,油、酱烧”。鳜鱼通常清蒸,其法如下:先将鳜鱼净膛冲洗干净,用葱段、姜片、蒜片和盐、黄酒腌制10分钟;再将腌好的鳜鱼放入烧开的蒸锅中蒸8分钟左右;然后取出蒸好的鳜鱼,除去之前的葱姜蒜和辣椒,倒掉多余的汤汁;最后摆上切成丝的大葱和红椒,倒入适量蒸鱼豉油,浇上一勺热油。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清蒸鳜鱼成矣。鳜鱼烧汤也是不错的选择:鳜鱼一条,去鳞及内脏,加姜、葱、盐、酱、胡椒等调料共煮食之。可以养血补虚损,亦可治贫血、食欲不振。

中医认为,桂鱼味甘、性平、无毒,归脾、胃经;具有补气血、益脾胃的滋补功效。《本草纲目》亦记载:“娠鱼肉、味甘平,无毒,可补虚劳,健脾胃,益气力。”需要注意的是,鳜鱼的鳍刺均有毒腺分布,若被刺伤后肿痛甚烈,发热畏寒,故在捕捉和剖杀鳜鱼时,应特别小心。

5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