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草泥塘
□陈明干
有了草泥塘沤制的基肥,长出的稻穗籽粒饱满,色泽金黄。即便到了次年春,草泥塘土面上长出的麦苗,叶色总比大田的麦子深,个子蹿得更高。
清明前后,春暖花开。生产队大田里种植的红花草、黄花草和野麻菜均已叶茂花繁,连圩头渠边的馒头草、繁芽头等野草儿都在旺盛地生长着。此时,便是翻草泥塘的大好时机了。
翻草泥塘也叫“窖草塘”。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戽在草泥塘里的河泥,既不硬又不烂,便于挖翻。一个草泥塘,三个大劳力,一天可以完成。
天刚亮,吃过早饭的男女劳力们扛着工具下田了。工具是个团队,担子、钯子、大锹、洋锹、舀子、戽水瓢、粪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来到田头,三两个人一组,依次下到一个草泥塘,脱下鞋子赤着脚,卷起裤管走进塘中,配合默契地干起来。
先是用大锹挖。将一米深的草泥塘里的河泥统统挖翻到草泥塘的外围,然后用舀子、戽水瓢和粪桶,从河里将水挑运到草泥塘里。有了半尺深的塘水,就将事先剐来的红花草、黄花草,或拾来的杂草在塘底布上一层,再将塘外的那些河泥重新挖抛到塘里的花草上……一层水、一层草、一层泥,层层覆盖。这四方形的草泥塘就是他们的舞台,三两个人一边说着话,一边干着活,手不停,脚不住。轮流循环六七次,一个草泥塘才算翻完。
翻草泥塘讲究的是均匀。除了倒进塘里的水会均匀流淌外,红花草、黄花草和其他青草都需要人工均匀抛布,不能有的地方草成堆,有的角落寸草没有;抛进塘里的河泥除需要均匀覆盖在植物上面,还要用钯子和洋铲将大的烂土块搅碎、破细,然后再由人们用赤着的双脚不停地在上面踩平、踩实。只有做好每道程序,这个草泥塘里的泥和草才会均匀地融合在一起,也才会发酵快、土质肥。
翻草塘是个实实在在的力气活。将泥土挖出扔至塘外,将河水挑进塘内,将远处的花草挑到塘边,将塘外的泥土再抛进塘中,用钯子将烂土块搅碎、用双脚在水中将土和草踩实……哪一样少得了力气呢!最是苦了那些女人,跟在男劳力后面翻了一天的草泥塘,除了浑身是泥水,还有全身的酸痛和沉重。
“春风裂石头”,原本在棉裤里闷了一冬的双腿,哪里经得住这连续十几天的水中浸泡和风吹日晒?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双腿红肿,皮肤裂缝,丝丝鲜血时常从腿肚上流淌下来。站在河边洗洗也疼,坐在田埂上摸摸也疼,不如一直站在草泥塘的深水里,在劳作的同时让冷水将小腿冻得麻木。熬到傍晚收工回家后,洗过脚,吃了晚饭,用“歪歪油”抹在小腿上,抱着困倦睡到天亮。
乡民做农活讲究得很,一个草泥塘翻好后,他们会用大锹和洋铲将草泥塘的四个塘埂做得四角斩方,拍得平平实实;还会趁着泥水未干,将草泥塘的塘面用戽锨一点点地抹平,做得和镜子一般光滑明亮。
几天之后,草泥塘开始发酵。塘面上,咕嘟咕嘟地冒出一层细泡泡,塘水开始发黄、发红……两个月后,这些塘泥就能挑到麦秸田里,作为水稻秧的基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