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沟水粉鸡
□颜国强
沙沟有一道传统菜叫“水粉鸡”,其主要原料是鸡丝和水粉。这道菜是旧时沙沟宴席“六大碗”中的一道菜,其特点是水粉油而不腻,鸡丝嫩而不散。虽说是乡土菜,可是沙沟人很喜欢食用,四时八节,宾朋相聚,婚宴寿宴上都少不了这道菜。
传说,水粉鸡的产生在清代乾隆年间,兴盛于民国时期。这期间沙沟商贾林立,批发零售业兴旺发达,民间的茶馆、酒楼也应运而生,街头巷尾的小茶馆、小吃店比比皆是,他们纷纷拿出价廉物美的乡土茶肴,供来买卖和办事的乡民享受。
清乾隆期间,沙沟镇上有个叫“巧篮子”的女民厨,她在古镇东夹河旁和桥南太平街口的交叉口开了“六和春菜馆”,不仅经营乡间的经济小吃,还兼营夜市。开业初期生意不旺,她左思右想,自己的店小,菜肴比不上酒楼厨师做得好,不能吸引顾客是主要原因。要想吸引顾客得有拿手的当家菜,才能改变局面转亏为盈。
“巧篮子”的店是前店后院,院子里养了十来只芦花鸡。这天中饭市后。“巧篮子”将饭店内的剩菜饭喂鸡,她手里端的是一碗四季豆烧粉,四季豆没几根,粉丝倒不少,芦花鸡们相互抢食,鸡子的尖嘴夹起一根根长长的粉丝,一节一节地吞咽,有两只鸡各自衔住一根粉丝的一端,相互抢争,“巧篮子”看到鸡憨态可掬的吃相很有趣,情不自禁地“咯咯”笑起来。
笑着笑着,突然一个灵感在她脑海跃出,她想到鸡肉很鲜,若是用鸡肉与粉丝炒,味道又如何呢?说干就干,她抓住一只公鸡杀了,去毛洗净后,用大火煨熟,将整鸡拆开,又把鸡肉撕成一根根条状备用。再买来上好的绿豆勺粉丝,用温水泡软,放在锅内用香油将其用文火浴透盛起。然后在锅里放入鸡丝和青蒜丝、香菇、木耳、茨菇片等辅料,加入白抽(即特色秋油)、香油,用武火热炒,她掌握着火侯,将鸡丝炒得很嫩,待鸡丝炒好后,倒入粉丝一起翻炒几下,随即起锅。这样一道鸡丝炒水粉就好了。
“巧篮子”用小碗将炒好的鸡丝水粉端给周围邻居品尝,大家都说好吃。在后来的日子里,“巧篮子”在烹饪工艺上又进行了改进,并给这道菜叫了个响亮的名称——“水粉鸡”,“水粉鸡”成了“六和春菜馆”的一道品牌菜,食客们纷纷慕名前来品尝,菜馆生意红火,应接不暇。
炒水粉鸡用的水粉叫“勺粉”。顾名思义,粉条是用铜勺作为器具加工而成的。勺粉用纯绿豆做原料,将绿豆磨成浆后吊成驼粉。再将驼粉加水调成粉浆,倒入铁锅中用火烧开,待粉浆成糊状后,舀入钻有眼孔的大铜勺中,粉糊从勺眼中呈直线状漏出,沉入下方的清水桶中,冷却后即成“勺粉”。
旧时沙沟专业做勺粉的作坊有好几家,加工好的勺粉都是自产自销。卖勺粉是当时沙沟市景的一大特色。早饭市一过,一老一少抬着盛有勺粉的大水桶,桶把上拴着一把杆秤和一把茅草腰子,一边走一边高声吆喝。有客户要买粉,老者抽出一根茅草腰子,用手在桶中轻轻一捞,再用草腰兜底扎上,提起称斤两,算账付钱。
其实,能原汁原味地炒好水粉鸡的厨师在沙沟并不多。高手厨师炒出的水粉鸡,晶莹剔透,碧玉妆成,吃起来味道鲜美,清纯可口,闻起来馨香浓郁,芬芳怡人,可谓色香味形俱佳。品尝水粉鸡最好用瓷调羹。一盆水粉鸡端上桌,看似表面不冒热气,其实里面的粉丝很烫。这时,好客的主人会友好地提醒客人,用调羹舀上一勺,稍凉一下,才能入口品尝,反之,一不小心会烫伤你的喉咙。
“巧篮子”独创的一道“水粉鸡”,名扬四方,深受民众喜爱,被传为时尚佳肴,后来大一点的菜馆酒楼也纷纷效仿,“水粉鸡”成为了酒席上的一道人见人爱的美食。300余年来,经久不衰,一直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