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这碗“工匠精神”
□陶 晶
越是极端的条件越能考验人的意志。例如七月末的高温暑热,让全国都笼罩在一片“红色恐怖”下。有人在地面上煎鸡蛋以验证所言,有人说最害怕的不是被撞后跌倒,而是倒下后的烫伤……网络上瞬间以此为话题展开了一场全民自嘲式的“段子大比拼”。而多数人往往在虚拟世界会心一笑后,又要重回自己的现实生活,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继续为养家糊口操心卖命。
正是这样一个高温天,我家迎来了定制橱柜的安装。上午9点,我在新房子门前如约见到了上门安装的工人师傅。他们一行三人,其中一人又高又瘦,看那清秀的面庞、腼腆的神情,我猜想他的年纪可能也就20出头,或许是来打下手、做小工的吧。进门后,师傅们二话没说就先对板材进行分类,然后拿出工具,直接乒乒乓乓地干起活儿来。
他们各自挑选一处,干活时并不说话,仿佛形成了某种无言的默契。家里顿时被各种工具的敲打声包裹着,连空气也变得冷冰冰的。我站在角落观察那个年轻的小师傅,原来他已经是个熟练且独立的木工了。瞧,他正蹲在地上专心地寻找木板之间的契合点,眼神坚定而专注。一下子,初见时那个稚嫩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值得崇敬的老手艺人了。卷尺、锤子、电钻……这些他的工作伙伴,在他的手中游刃有余地施展着拳脚。一座柜子就这样像山一般在他的面前垂直耸立起来,他的眼眸瞬间绽放出孩子搭成积木后的振奋与天真。
本以为凭借师傅们熟练的手艺,我家这几个小柜子算不了什么。却没成想,这天的安装竟持续到了凌晨。凌晨一点,此时的师傅们已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他们一边继续完成手里的活计,一边跟我们说抱歉,为耽误业主时间而感到不好意思。所有的安装完成后,他们又领着我们对每一处进行验收。当发现挂杯架仅仅有些许晃动时,师傅又拿来螺丝刀,把整个杯架重新拆开,再拧紧上面的每一个螺丝。其实这点小的瑕疵我们并不在意,可就是这一个小小举动,给深夜困倦的我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我忽然惊异于身边涌动的“工匠精神”。
没错,就是“工匠精神”!他们是真正的手艺人,他们的身上凝聚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敬业与执着!也许有人说,他们受雇于人,他们的精致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现实收益。而我要说,这与“工匠精神”并不冲突,他们并非完全受物质鼓舞,我想他们心中一定也有一份自我专业的追求,而这样的人,值得社会给予他们礼遇。
每一份职业,都该以“工匠精神”相待。每一个辛勤劳作的“工匠”,都该被接纳和尊重。今天,我接受别人的服务,或许明天,就轮到我服务他人。良好的社会一定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循环为根基。和谐的社会,更应把“工匠精神”当作一种习惯,内化为每一个社会人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