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稻种
□陈明干
农谚说:好种出好苗,好苗长好稻。稻种好,秧苗生长健壮,就会籽粒饱满,水稻才能获得丰收。
好的稻种,要精选。
生产队的大仓库里,竖立着好几个大稻摺子,有的是村民的口粮稻,有的是留着做种的稻谷。这些,都是上年秋天生产队脱粒后特意留下的。其余的都做了公粮,送到公社粮管所。选稻种,就是在留种的稻谷里再选出饱满实沉的稻粒。
选稻种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春节后至清明前的二三月里。
选稻种的人,都是妇女,而且是视力好的三四十岁的妇女。视力不好的,安排做其他农活。视力不好,会影响选种的质量。
一大早,七八个妇女带着筛子、簸箕、笆斗、小畚箕,还有小板凳,来到了生产队的大仓库,选种。
“先簸、后筛、再选”,这是生产队长交待的,也是选种的程序,不能有半点马虎。
簸。将稻摺中的稻谷用小畚箕装到簸箕里,女人站在仓库外,上下抖动簸箕,将稻谷中的瘪稻、稗子、草丝和尘灰全部清除出去。
筛。将扬簸后的稻谷再倒在筛子里,通过一圈一圈的晃动筛选,落下的是碎稻、稗子。筛子上面的稻谷倒在笆斗里。
选。尽管已经进行了扬簸和筛选,但还不算干净彻底。这就需要精选。这是选种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最细心最重要的一关。
女人们将笆斗里筛过的稻谷,用小畚箕铺摊在木板上或簸箕里,她们或围坐成一圈,或分散而坐,一个个低着头,张家长,李家短,一边说笑,一边选种。
她们用手先将刚倒下的稻谷抹平,很薄的一层,这样一眼便能看出瘪稻、碎稻和稗子,尖起手指,将它们捡出,扔到一边的粪桶里。然后,将已过目的稻谷聚拢,用小畚箕装入另一个专放稻种的笆斗里。接着,再将木板上或簸箕里的稻谷抹平,拣出瘪稻、碎稻和稗子,将过目后的稻谷倒入专门的笆斗里……过程就是这么简短。但这个简短的过程,特别需要女人的细心,不能有丝毫的粗心大意。因为在薄薄一层的稻谷中,除了要拣出瘪稻、碎稻和稗子等一眼就能看到的杂物外,还有两种对象必须要明察秋毫,准确无误地将它们“揪”出来:一种是未饱满的稻粒。这种稻粒看起来与饱满的稻粒差不多,但它发芽率低,产量不高;另一种是杂稻,其外表与稻种并无两样,但它的个子不是太长就是太短,或者太扁。这种杂稻混入大田后,秧棵大,分蘖少,与秧苗抢肥料、争阳光,抽穗时间与稻种不一致,严重影响水稻产量。
精选出的稻种,粒粒饱满,澄黄晶亮,水洗的一般。老队长用手抓起一把稻种,来到阳光下,抬起臂膀,将稻种慢慢地落下,眯起眼睛看,一边乐呵呵地说:“这么好的稻种,今年还不丰产丰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