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无阻 一路同行
——《兴化日报·楚水周刊》出版200期座谈会侧记

□本报记者 郭亚群
8月19日,下午两点半,兴化城乌云密布,长安中路280号门口的中巴车上已经坐满了相约而至的我们。发动、起步,车子向着古镇双溪平稳地前行。乌云在我们的头顶,沉默不语。车窗外,高楼、大厦渐渐远了,乡村、田野渐渐近了。风肆虐地撕扯着路旁的小树,树叶干脆随着狂风跳起了舞,叶与风碰撞着,发出张狂的笑声。
一路笑谈,乌云在身体之外,狂风在心情之外。在这辆小小的中巴车里,有阳光,有蓝天,有白云,还有温软和煦的微风。憋了好久的雨终于倾涌而下,它们疯狂地拍打着车窗,前仆后继,在车窗上画上一幅唯美的抽象画。
一个小时后,到达目的地,双溪大邹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清风格的老街像一个安静的老人伫立在岁月中,为子孙们慢慢讲述着那些久远的往事:“明朝有个叫李春芳的人进京赶考途中夜宿在这里的贾所庙,后来做了宰相,金榜题名后还专程来建了土地庙呢;古镇的南街上有一座浴室,那是清朝乾隆年间建的,上面的‘浮暄池’是那个‘扬州八怪’郑板桥写的呀;清朝道光年间,有个叫刘熙载的人在大邹米行学徒,听说后来成了著名的文艺评论家、美术家,大家都叫他‘东方黑格尔’,说是还写了个《艺概》……”
中巴车在紧凑的小镇上东拐西拐,眼前安静的大邹初级中学在乌云的映称下有了几分柔美,远远看去,像一幅素雅的水墨画。一路牛劲十足的风雨这会儿竟然倦怠起来,躲到乌云背后休息去了。
“楚水周刊改版发刊到现在已经整整200期了,这200期报纸,凝聚着编者和作者共同的心血,我们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当然依然有很多的不足,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就是为了楚水有更高的提升出谋划策。”在主持人简单的开场白后,《兴化日报·楚水周刊》出版200期座谈会在大邹初级中学的会议室里拉开帷幕。
“楚水是一块阵地,它给了我们展示的平台,也让我年近杖朝还有用武之地。”“我们中一些从兴化城来,一些从其他乡镇来,是什么让我们一路风雨依然坚持前往,那是因为楚水的魅力。楚水吸引着一帮文学爱好者,朝着心的方向而来。”“我们兴化是个文化之乡,从楚水走出去很多作家,而他们应该都会记得楚水,因为楚水曾经滋养过他们,他们也曾滋养过楚水。”“其实之前我一直都写字,大多都是独白,自己和自己对话,自从2015年走进楚水,我的文字活了,因为它有了朋友,我们可以互相交流切磋,楚水让我走了出来,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我第一次在楚水发文章是1992年,后来每发表一篇文章,都会在我的心里留下些什么。我在想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豆腐块或许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走向。”
座谈会上有在楚水耕耘几十年的“元老”,也有崭露头角的“小荷”,在他们的生命中,楚水也许就是尘世之外的一汪清泉,苦涩之外的一抹甘甜。楚水用繁密的枝叶为他们提供了一片绿洲,他们用永不停歇的笔为楚水输送着雨露与养分。
“我现在发现一个现象,不管是年轻人还是年长者,都喜欢回忆,回忆过去,记录过去的生活。而我觉得我们更应该着眼于当下,现在的生活才是更值得珍惜,更值得记录的。”“我们不能老是回忆,沉浸在过去,关于这一点,我自己也在苦苦挣扎,想走得更高一点,更远一些。”“目前文章的传播有很多的载体,网络论坛、微信平台、数字报、手机报、纸质报纸,一篇文章的影响力、覆盖面越来越广,所以我们更应该对自己提高要求,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篇文章。”“因为楚水的帮助,我得到了一些荣誉,然而现在觉得拿奖无形之中也是一种束缚,这让自己有了一种压力。我总是不断地想突破自己,最近我在写一组教师系列的散文,还在摸索探路中。”
一年365天,这么多年,我们见面的次数在上千个日子面前也许可以忽略不计。然而,我们却是如此的熟悉,熟悉到毫无顾忌地袒露自己写作中遇到的瓶颈,自己的困惑、迷茫与紧张。
“有了成绩,就更应该想着提高,楚水不能承载太高的要求,有时候要降低一些门槛,挖掘更多的新人,这一方面要有步骤地做努力,我希望每次活动都能出现几个不认识的面孔,让楚水的作者队伍不断壮大。活动的形式要多样,活动次数要频繁一些,让文友们能多相聚,多交流,多碰撞。”“年轻人才是兴化文学的希望所在,是楚水提升的一个突破口。楚水也需要新人接过接力棒让它传承下去。”“目前楚水的版面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大篇幅地刊登小说,配图也非常的精美,但是在一些细节方面可能还需要加强,比如有些图片可以再精修一下。”“以前楚水还曾经出过集子,是不是现在也能如此,让我们便于收藏。小说太长可以连载,继续做一些专辑类的版面。除了编辑,我们作者也要提高自己,多写精品,提高副刊的品质。”“从我们楚水走出了很多的名人大家,除了毕飞宇、庞余亮还有朱辉、楚尘等等,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版面对兴化的文化名人进行一个宣传,这对我们的副刊品质的提升也有所帮助,同时也宣传了我们兴化的文脉文风。记录兴化当代的文化名人,留住他们的资料、作品,也将为未来兴化的文学史留下一些东西。”“我在写教师系列散文的时候,了解到教师队伍里的文学苗子比较多,我们可以跟学校联系,让每个人学校推荐一些写作爱好者,从中发掘更多的文学新人。”
楚水,是我们所有人的楚水,每个人都捧着一颗赤忱的心,用读者、作者、编者的多重身份去看待一份小小的报纸,不仅找出其中的问题,还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方案。
30年代的上海滩流行着一句话:“副刊承载着一张报纸的深度与厚度。”一份优秀的副刊需要编辑与作者同心同德,相互提携,相互碰撞,因为只有碰撞才能产生火花,只有火花才能让天地更绚烂。
我们是茫茫人海中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小水滴,是楚水让我们相遇,汇集成一条清澈纯净的河流,即使外面泥沙俱下,这条河流也终会在岁月的洗涤下,保留最初的本真。
乌云在夜幕下显得更加的厚重而静默,风雨在一番休整后正默默酝酿着下一场的狂风骤雨,车窗经过雨水的洗涤变得更加明亮剔透。回程,小小的中巴车一路前行,载着如水的月光、闪烁的星辰,还有文学,还有,自由。
(摄影:杨桂宏 朱春桃)
(朱杰现场作诗:楚水两百期,风雨聚双溪。文脉流久远,情暖心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