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秧池
□陈明干
几乎在浸稻种和育种稻的同时,乡民就开始做秧池了。
秧池,是专门培育水稻秧苗的苗床。有的地方也叫秧母田,或秧脚田等。一亩秧池田的小秧,可栽10亩大田。
水稻小秧如同新生儿一样,须有充足的奶水方可茁壮成长。这四五亩的秧池田在上年秋天就留下来了,一直空着,没种任何作物。秋末,拖拉机耕翻了一遍,经过一个冬天的冻垡,土壤明显酥松了。开春后,浇了一遍人畜粪,打下了肥底子。现在做秧池,又戽了一次磷肥和碳胺,应该说,这秧池底子够肥的了。
秧池田都是选在紧靠河边的地方,便于上水和放水。
“轰隆隆……”,架在圩堤上的长筒抽水机轰轰作响,铁管内喷涌出白花花的河水。两个多小时后,这块秧池田就白茫茫的一片。钻在土里的黑蚯蚓、蝼蛄和蚂蚁存不住身子,在田埂上乱爬。当然还有小青蛙、“旱鸽子”(一种类似于青蛙的小动物)在田埂上跳跃。大片绿色的麦田中,突然有了这水汪汪的一大块,燕子、麻雀和布谷鸟也凑热闹来了,一只只在水面上翻飞欢叫。
乡民们扛着钯子、灰叉、洋锹、戽锨、秧绳,还有漫盖(一种平田的农具)来了。做秧池,这些农具一件不能少。
乡民有的用钯子拉垡头,有的用灰叉抛。田里已经上了水,但原先拖拉机耕翻的土垡还一波一波地竖在水里,田中间的深墒还留在那里,须用钯子或灰叉将土垡填到低洼处、深墒里。
无论用钯子拉,还是用灰叉抛,必须脱掉鞋子,赤脚站在水田里。清明前后,气温不是很高,上了水的田里温度更低,所以每个做秧池的乡民脱去鞋子,赤脚踩进水里时,差不多都会打个寒噤。
有乡民拉来了老牛,将漫盖的绳索架在牛肩上。乡民扶着漫盖的柄,牛在前面走,拖着漫盖向前,随着“喔——嘘,驾!”一声吆喝,漫盖底板两侧翻起了一浪一浪的浑水。漫盖一过,凹凸不平的淤泥平坦了。
分田到户后,生产队里仅存的一两头耕牛也很快消失。没了耕牛,一家一户平整秧池田,曾有以人力代替老牛拉漫盖的情景。后来,各家各户干脆以翻耙或木板替之。
漫盖拉平了水田,现在可以用秧绳放样铲墒沟、做“塆子”了。塆子也叫秧池畈,一般宽5尺,长度根据田块而定。之所以放5尺宽,便于农人在墒沟里播种、薅草和打农药。
手握洋锹,就着秧绳,在田水里将淤泥铲起,抛到秧绳两边。一条条墒沟铲到头,一块块面积同等的秧池畈便也形成。
接下来做最后一道工序:用戽锨将秧池畈表面抹平。这也是最细心的一道程序。
尽管已用老牛拉漫盖的方法将水田拉平,但漫盖平田还属于粗活,再加上铲墒沟时将淤泥又抛到了上面,所以,还需用戽锨对秧池畈表面进行再加工。
此时秧池田的水已经放掉了一些,秧池畈完全露出了水面。乡民站在铲好的墒沟里,用戽锨头的底部不停地在秧池畈表层滑动。凸起的地方,用力拍一下;低凹的地方,从墒沟里铲点淤泥补一下……最终使每一块秧池畈面层都光滑平整,镜面一般。
一块块光亮亮的秧池畈做好了,如同铺好了床,等待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