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永是个好老师

□冷玉斌
知名教育学者张文质很早就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做教师,就得学会“慢”,说到这个“慢”,想起蔡康永,想起他的《有一天啊,宝宝……》,说实话,冲着这本书,就特别佩服,觉得可以从书里向他学习,做个“慢慢的”好老师。
蔡康永真是“慢”呀,他很明白地知道自己在跟一个宝宝讲话,“亲爱的宝宝……”“宝宝啊……”书里头常有这样的调子,闭上眼听一听,真是动人。
我对自己说:你看看,你看看,做老师的,就得有这样的耐心,慢悠悠的耐心。
这本书写得像“人生手册”,包罗万象,趣味盎然,同时又异常冷静。蔡康永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属于自己的,他人无法解说,何况“谁会愿意自己的人生,只是菜单上一道已经被取好菜名的菜呢?”我忽然想到,常常有一些老师,就是喜欢给学生“贴标签”,像个长舌的妇人,说到一些学生,这个那个,这样那样,好像人家已是一道“取好菜名的菜”,搁案板上永远陪着末座了。这些老师难道不晓得,任何人任何时候的成长,都充满着可能性,凭什么在他们口中一锤子敲定?
蔡康永是好老师,在“人生手册”里提醒我们,说“不要太当真”,很多时候,这些关于人生的解说,只能是来自人生的“轻声讪笑”,所以,对某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他郑重得仿佛宣言:
“我重想了一遍我们到这个世界来的过程,我发现:没有任何线索,足以显示人生可以是快乐的。我们的快乐不持久、不坚固,相反的,我们的不快乐才有助于我们在险恶中生存。忧愁,是我们的防御开关。而快乐呢,什么也不是。”
就像我们日常教学中挖空心思构造一个有关“快乐学习”的泡沫,然后沮丧发现,这个泡沫如此脆弱,经不起一点追问就迅速破灭。快乐,果然什么也不是。
我对自己说:你看看,你看看,做老师的,就得有这样的明智,慢悠悠的明智。
蔡康永怎么做得到这些的,我想来想去,觉得首要的就是他自知。他太清醒啦,比如作为媒体人,很成功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书里头,他说了太多太多批评电视的“坏话”,他把说坏话的原因都讲出来,像一首诗:
“我可以永远也够不到星星的高度,
但我不可以假装忘记了星星的高度。”
有娱乐明星上他的节目,说是这个节目很有“深度”,他听到这个说法,非常诧异,“太看得起电视了,太看不起电视出现前的文明史了。”其中最得我心的是这么一句:
“电视没有那么不好,电视只是让我们误以为:好多人好多事都跟我们有关,却忘了提醒我们一声:其实那些统统不是我们的人生。”
总是有家长跟我抱怨孩子爱看电视,爱上网看什么节目……从这里,我帮他们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回答,虽然,并不能保证能带来完美的结果,“统统不是我们的人生”,可有人就是愿意把自己的人生统统投入到不是自己人生的人生里。
这样也很好,“你的人生就是你的,你感觉到风时,风才在吹;你把宇宙放在你心里,宇宙才存在。其他的别人替你决定的、别人替你相信的、别人替你承认的,你也许要背负,但时候到了,你可以放下。”
对一个还未出生的宝宝说这些话,蔡康永,够勇敢。
我对自己说:你看看,你看看,做老师的,就得有这样的勇敢,慢悠悠的勇敢。
说到底,不仅做老师,但凡活着,都是要有一些勇敢之心,“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开始我们的人生了。”这该怎么办呢?还用他说电视的一段话吧,“电视好像渔网,把有生命的都拦截在网子的那一边,到这一边流出来的,都只是水而已。有些人的生命没有风景,是因为他只在别人造好的、最方便的水管里流过来流过去。你不要理那些水管,你要真的流经一个又一个风景,你才会是一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