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一个人的文学梦

2017-09-15 08:12:53

□夏义阳

对1960年代生于水乡兴化的人来说,“我们小时候”还是有很多事情值得回忆的:虽然那时生活相当清苦,甚至晚上一般都没有电,只在春节五天大年才整天有,可以想象我们是多么珍惜那有电的时光;但这并不是说其余的三百六十天不快乐,白天不用说了,可以集火花、抽陀螺、过家家、掏呜蜂……夜晚更值得我们留念,月光下的游戏太多了:如水的月色下,捉迷藏更加刺激;星星点灯时分,在外边“疯”更能尽兴。何况,夏天晚上还可在石桥上乘凉,故事、小调、谜语,总有一样能吸引你的眼球;还有大约一个月一次的露天电影,本村的邻村的还有外乡的,只要不嫌远,可连续看几晚,大人是不会过问的。吃的东西很多,树上结的桃子、梨子、桑葚,田里长的西瓜、香瓜、酥瓜,地里结的山芋、花生、荸荠,水里长的菱角、藕、螺蛳,当然,这些季节性食物不是随时都有的,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要吃,等明年再说。也有书看,大人看大人书,小孩则看小人书——连环画,但合村只有有限的几本,所以一本书通常都会看上好几遍才舍得丢手。

我当然也忝列其中,值得骄傲的是幼时父亲给我买了本《新华字典》,还记得那草绿色的封面,厚厚的,看着就叫人喜欢;更让我自豪的是在家里发现了一套大人书——《水浒传》,上中下三册,也是草绿色的封面。在字典的帮助下,我断断续续读完了《水浒传》,并能把根据小说改编的连环画的故事情节前后勾连起来,大致了解了“逼上梁山”的来龙去脉。后来我又先后阅读了《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上中学了,喜欢报纸、杂志,记得在县城读高中时,城里四牌楼处有报廊,那是我星期天经常流连驻足的地方。到了大学,在图书馆里我借阅了以前听过和不曾听过的文学作品,感兴趣的和不感兴趣的,都有所涉猎,特别是鲁迅、沈从文、汪曾祺,他们的小说、散文,是我读的最用心,也是花时最长的。晚自习,通常是在阅览室度过的,那里真是新知的海洋,报纸从地方到中央、从日报到晚报;杂志更是琳琅满目,《诗刊》《人民文学》《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

1988年7月,从扬州毕业回到家乡兴化,分配到古镇大邹,我成了一名乡村语文教师,教学之余,在备课笔记上写一些分行与不分行的文字,心里称之为诗歌和散文,有些自我感觉不错的,就作为“下水文”念给我的学生听,学生自然高兴,这是老师写的作文啊;有些也给爱好文学的人看,互相交流,温暖自己,也提升自己。记得一次同事徐明干老师,看到我打开的笔记,问:“你写的?”我点点头,“不错嘛,可以投稿。”接着他讲起自己在扬州读书的一段经历,还提到了他的同学庞余亮,说起他们的共同爱好——诗歌,庞余亮我是知道的,在《诗歌报月刊》《青年文学》上读过他的诗歌,特别棒。于是心动了,原来我们都是一个学校毕业的。晚上,推掉所有娱乐活动,一个人在宿舍里,悄悄地誊着稿子,第二天,又悄悄到邮局寄掉,我知道我在悄悄地做着一个梦。

有一天,忽然收到一份汇款单,扬州日报社寄来的,我这才想起寄去的那封信那首诗那个梦,于是按图索骥,在“梅岭”副刊上,我第一次看到了属于我自己的文字《纤夫》。心情不再平静,幼时读的《水浒传》,作者是兴化的施耐庵;课本上学的《报刘一丈书》,作者是兴化的宗臣;还有著《艺概》的刘熙载,“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他们都是兴化的。客居南京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也是兴化的,而在本土从事写作的兴化人更多。我顿时感到作为兴化人的志趣与选择、幸福与担当。

离我最近的报纸——家乡的《兴化日报》——其副刊“楚水”让我动心了,因为在上面经常读到庞余亮的诗歌、散文,我似乎找到了努力方向,后来结识了镇上小学里的王桂国老师,他和我一样,也是一个爱好文学的人,我们自然走到了一起,彼此以对方作为第一读者,而各得其乐。有一天散文《红字》终于走进“楚水”了,且排在头版,我知道那是编辑老师对我的鼓励,而这篇文章后来在《北京教育》杂志上发表并获“我的老师”征文成人组二等奖;后来我的一些“故里风物”文字不时在“楚水”出现,有一次编辑还出了一期我和王桂国的专版——“大邹二才子专辑”,我哪里算什么才子啊,是编辑老师对我的厚爱呀,这里要特别感谢编辑金倜先生,他的鼓励,是我写作的动力之一。还记得一次到他那里串门,交谈中他说:“你可以不说话,但不能不思考。”我平时寡言少语,他的话应该是有针对性的。他曾送给我两本书,也是我常读的两本诗集,一本孙昕晨的《雪地上的音乐》,一本他自己的《倾诉》。

特别感谢作家庞余亮先生,他在百忙之中给我写序,他的时间可是金子一样宝贵啊,我知道这除了对文学爱好者的扶持之外,还有兄弟般的情谊;还要感谢王桂国先生,他从繁忙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抽空为我校稿。要感谢的还有很多,《村居笔记》是献给我的母亲以及像母亲一样的故乡和亲人的“蜂蜜”,他们是我写作的动力和目的,而我只是一个纤夫,为梦想,千里行。

作者简介

夏义阳,1967年12月生于水乡兴化,1988年8月从事教育工作,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文化。业余从事文学创作,楚水副刊资深作者。先后在《新华日报》《文汇报》《中华散文》《中国校园文学》等报刊发表散文100余篇。《红字》获《北京教育》“我的老师”征文“成人组”二等奖,《黄豆》获第19届江苏省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文学类”三等奖。《母亲的书》入选当代阅读经典《哲理小品》。



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