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种荷记

2017-09-15 08:13:57

□王桂国

在我的书案上,有一本朱丽华老师的《小荷集》,都翻烂了,也舍不得扔。这是10年前兴化教育局教研室为她编印的一本书。那时,她才26岁,年轻轻的,就拥有一本小书,《边城》一般精致,该是多么风光。

18岁的她师范毕业,被分到一所村小教一年级,语数包班,49个学生,每周28节课。破旧的教室,漏风的门窗,除了两块小黑板一台录音机,再没有任何教具了。上课,批改作业,与学生谈话,忙得她顾不上喝口水。她一边要与时间赛跑,一边还要跟班上49个大嗓门赛跑。小孩子麻雀嘴,可厉害了。赛跑的结果,她的嗓子直接败下阵,嘶哑得说不出一句话。嗓子败下阵,但她人是打不垮的。为不影响孩子的功课,她没请半天假,继续与那些顽皮的孩子赛跑,于是就出现了一节节“哑巴课”——她做手势、用笔写,跟那些碎嘴麻雀们赛跑,硬是没掉下一节课。

白天,她与太阳赛跑;晚上,她与月亮赛跑。她毕业于1998年,赶上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她必须甩开膀子跟知识赛跑。中师是最低学历,她参加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仅5年就拿到了本科文凭。

一个与时间赛跑,与孩子赛跑的人,不知心底藏的是什么?期末全镇统考,阅卷结束后,朱老师无意说出,她不看姓名,仅凭笔迹,可以在未拆封的数百份试卷中,一一分辨出全班49名学生的试卷。在座的无不面露狐疑,学校领导更是不信,并与朱老师以一桌酒席为赌注打赌。现场验证,朱老师竟无一差错!此事一时成为美谈。这个很小很小的细节,像小不点的萤火虫,在黑夜里一闪一闪很迷人;落在她的脸上,就成了美人痣。

一眨眼10年过去了,现在的朱老师应该拥有第二本书了。我一个外人,当然编不出《小荷集》的续集,就问冬俊,他们毕竟是同事。冬俊说,书里肯定少不了这样三辑。“上进不争先”为第一辑。朱老师成为学校领导,不是谁的培养和提拔,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脱颖而出”。可贵的是,“脱颖而出”的她,并不高高在上,才气逼人。相反,居于领导岗位的她却有了难以觉察的“不争”的心态。张郭小学是全国书法特色学校,每年都有参加省级写字优质课评比的名额。朱老师的硬笔楷书具有过硬的底子,清秀灵动,再加上机智的课堂应变能力,她无疑是首选参赛老师。可是,具有得天独厚条件的她,只顾着催促、鼓励老师们报名、选拔。确定人选后,她又主动地组织参与磨课、研讨,直将参赛的课打磨得闪闪发光才罢手。就这样,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三名老师蝉联省级书法写字课评比一等奖,这在一个乡村学校,怕是绝无仅有的。2014年,又一届省级书法优质课评比拉开帷幕,朱老师终于从指导老师蜕变成参赛选手。最终,她的这节课在评比中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其课堂实录被作为省级写字优质课的范例。

第二辑便是“大气不炫技”。早在2005年,她就拿到了泰州市第五届小学语文赛课一等奖。这个奖,对于一名乡村教师来说,已经够炫耀一辈子了。但她对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从没有停息。每一次的家常课她总能别出心裁,给听课者诗意的享受和无限的启发。执教《我要做好孩子》整本书交流课。她结合书中内容,让孩子猜猜自己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是什么样的,好多孩子的猜想中,将好孩子的形象拔得高大上,简直不可企及了。她变魔术似的打开手机,手机里立刻传来学生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原来家长只是希望孩子善良、诚实。孩子们欣喜、激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那道鸿沟,在课堂上神奇地消失了。老师们倍受鼓舞,原来课堂可以如此大气,如此辽阔,如此深入人心。所谓的教育,不是媒体的闪光登场,而是实实在在的心灵沟通。

“圆融不苛刻”就是第三辑了。校长难做,副校长更难做。然而,她这校长做得一团和气。她以才服人,以特有的圆融团结人、鼓励人、改变人。她以她的甜美微笑与温柔口吻与老师们的拖拉、懈怠作斗争。以前的她,与普通教师一样,心有怨气,便哗啦啦地一吐为快,甚至言词尖刻。作为校长的她,自有一份圆融的成熟,这份圆融不是隐藏真我,不是息事宁人,而是一种工作方式。她对老师们的个别慵懒表现没有发过火,更没有私下里评头论足。她总是以一种理性的、温暖的方式鼓励并试图改变他们的工作状态。有青年老师抱怨:“我不要参加什么听课评课,我把该做的事做完就好了。”她微微一笑,说:“做好该做好的事,是教师工作的底线要求。这是一件辛苦的事儿,而教研是提升教师工作能力和工作幸福感的美差。如果你不幸福,你的学生一定是痛苦着的。”

冬俊滔滔不绝,正说得开心,哪里能收住嘴!我都不忍心打断他,但还是插了嘴,“这本书出来,该取个什么名字呢?”话甫一出口,我猛然想到了《小荷集》封面上的一句话:“小荷才露尖尖角,有待莲实子满时。”并感到现在的朱老师从不朝三暮四赶潮流,依然是一个风雅淡定的种荷人。

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