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稻种
□陈明干
稻种露了芽,秧池也正好做成了。今天要做的,是将稻种播到秧池田里。对于农事,乡民们总是安排得井然有序,一环套一环,一点都不乱。
“谷雨下秧,大势无妨” 这句农谚是说,谷雨之时,正是播种的最佳时机,气温适合小秧生长。乡民满怀丰收的希望,笑盈盈地将一担担露了芽的稻种从仓库挑到了秧池田边。
刚参加劳动时,我看到了至今都无法忘记的一幕:当别人挑来稻种后,时任生产队长的二叔,连忙放下大锹,在河边洗了手,又将手在上衣上擦了又擦,然后拿起淘箩里的香、蜡烛,点好,插在田头边。他面朝东,闭上双目,双手合十,口中似乎还念念有词。须臾,三叔又点燃了香纸和爆竹……一阵噼里啪啦之后,才开始播种。
我曾问过二叔,下秧干嘛敬菩萨。二叔说:“农民种地,靠天吃饭。老天爷不驾势,能风调雨顺?”也难怪,上交国家的稻谷任务、全队老小吃的口粮,都指望着水稻每年有个好收成。
播稻种,是由有经验的专门人员操作的。生产队有几十个身强体壮的大劳力,但会播种的,没那么几个。播稻种,不是靠力气,而是靠经验。
二叔用淘箩装进稻种,卷起裤管,赤脚下到南边第一块秧池畈的墒沟里。
此时秧池田里已经放掉了一半水,秧池畈露在水面。
二叔左膀挽着淘箩,右手抓了一把稻种,拳心向上,让大拇指和食指松开,形成一个小口。二叔挥动手臂,似在不停地划圆圈,一大把稻种便从“小口”中纷纷落下,均匀地洒在秧池畈上。
二叔一边洒种,一边移步向前。靠近他身体一侧的秧池畈,稻种很快洒好了。二叔绕了个弯,又将稻种洒在另一侧。待另一侧洒完了,二叔回转身,将稻种洒在了秧池畈的中间……二叔围绕秧池畈转了一圈半,他的手臂也不停地划了一圈半……秧池畈上,一粒粒稻种均匀地布在淤泥上。
秧池畈露在水面,乡民称之为“播旱秧”。二叔拿手的绝活是“下水秧”:秧池畈淹在水里,将稻种播在水下的畈面上。二叔抓一把稻种,拳心朝下,朝着秧池畈用力掷去,一粒粒稻种沉沉地落在了水中的秧池畈上。二叔又抓了一把稻种,还是拳心朝下,继续向前掷去……二叔掷稻种,不是像我们小孩打仗那样,手抓泥团,瞄准对方一个点,然后将泥团准确击中对方,而是当拳心向下时,他松开拇指和食指,拳头像鸡头啄米一样,不停地向下“啄”,手中的稻种分散而有力地落下。稻种落在水中的秧池畈上,不是集中聚集在某一个点,而是均匀的一片。
我曾经向二叔讨教过,下水秧为什么不像播旱秧那样手心朝上?二叔说出了关键:“秧池畈在水里,用力过轻,稻种会浮在水面,没法扎根;用力重,稻种才会沉在土里。仅靠用力还不行,还要让稻种均匀地落下去。”
稻种播完,乡民们一个个拿来戽锨,准备抹种了。
所有撒下的稻种都躺在秧池畈上。抹种,就是用戽锨将这些稻种盖在泥土里。
抹稻种,讲究的是轻抹——将手中的戽锨头搁在秧池畈上,像当初做秧池畈那样,通过左右、来回的抹动,使稻种盖在泥土里。抹种时,不可使戽锨用力过重。用力过重,戽掀底部与泥土的摩擦会损害稻种的嫩芽,影响小秧生长。
“唰唰、唰唰……”秧池田里,十几把戽锨来来回回地扫动。这动作,是田野里最优美的舞蹈;这声音,是春天里最动听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