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漫漫乡医路(一)

2017-09-22 08:36:38

■/赵家定

我自1963年11月从医,50多年的历程中,我做了三件有价值的工作。即在跃进公社卫生院主持工作期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创办了一所初具规模的公社卫生院;担任县中医院医务科长期间,为中医院升格转型、进行新的功能定位做了大量工作;创办了中医院B超室,开展了超声诊断工作。而在农村从医15年的经历,我至今记忆犹新。

青涩初诊

1963年11月实习期满后,正当全县流行性脑膜炎(流脑)大流行,我先被昭阳医院留下,安排在流脑病房工作。约2个月后,又被调进县卫生局组织的“县流脑防治机动组”,被派往老圩公社卫生院,参加救治流脑病人,时年19岁。我第一次下乡的当天就被派夜出诊、平生第一次独立诊治病人,诊治首例病人的经历仿佛就在眼前。那天,早晨从兴化坐轮船到安丰,下午再转乘帮船抵达老圩乡卫生院所在地肖家庄,因为是冬天,天已大黑。当晚九点多钟,邻村来人请医生出诊。院长就让我背着药箱出诊,乡间小路不好走,一条小河上只用一根毛头粗竹固定在小河两岸做桥。来到患者家中,患者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肚子疼得在床上打滚。接待我的是一个寄宿在她家的省社教工作队的同志,他自我介绍他姓袁,是兴化县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他说,这个女孩的父母亲去外村走亲戚,她的父母亲相信迷信,平时有病不肯吃药,因此,对这小孩的病情诊治要慎重。经检查我初步诊断为“胆道蛔虫症”,给她肌注解痉、镇静的药品。由于我太年轻且身材瘦小,这位袁同志对我不太信任,他用一张纸把我刚才用过的两个空安瓿瓶子包好,装到他自己的口袋里。我头脑中当即想起刚进卫校时老师讲过:当医生一脚在医院,一脚在法院。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院度过一个难眠之夜,天刚亮我就凭记忆摸到患者家随访病情,看到患儿早已疼痛解除,这才放下心来。

2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