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发展历程 农机化阔步前行

回眸建市以来农机化三十年风雨历程,我们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感叹强农惠民政策推动下的发展速度,今非昔比;展望新形势农机化美好愿景,信心倍增。映入眼帘的是农机具数量迅猛增长,种类不断增加;新技术应用速度加快,新旧产品更替加速;农机管理不断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攀升,农业机械化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市农机部门先后被表彰为全省水稻机插秧推广先进县(市)、全省推进农机合作社发展先进单位、全省放心消费创建示范行业;连续多年被评为泰州市农业系统目标考核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放心消费、安全生产等工作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三十年来,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到2016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19.76万千瓦,比1987年6.39万千瓦增加了113.37万千瓦,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动力62.7千瓦。财政投入稳定增长,广大农民和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农机的信心不断增强,推动了粮食生产机械呈现“高、大、上”发展态势,全市现有大中型拖拉机达2811台,比1987年326台增加了2485台,大中型农机具配套比从原来的1:1提升到1:3;联合收割机、乘坐式插秧机、三麦播种机、秸秆还田机械、高效植保机械、谷物烘干机械从无到有,分别发展到4359台(其中高性能2661台)、1838台、8584台、2817台、9352台(其中高性能880台、无人驾驶飞行器16台)、1124台。农产品初加工、林果业、设施农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等特色机械保有量5.8万台套,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了装备支撑。
三十年来,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2016年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为81.5%,预计2017年达84%。全市主要农作物生产机耕水平达99%,机收水平达98%,三麦机播、水稻机插水平分别达65%、82.3%,植保水平达80%(其中高性能机械作业面积占比为42%);谷物烘干机械化近两年发展较快,产地烘干能力从近乎空白迅速提升到50.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全市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从1987年的20%上升到2016年的92%。近年来,农机作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由单一的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机化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三十年来,农机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我市已形成了以市农机部门为中心、基层农机服务中心为主体、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机管理服务网络,全面实施农机推广、培训、监理一条龙服务,农机培训工作成绩显著,农机市场秩序得到净化,农机安全形势十分稳定。全市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77个(其中泰州市级以上农机合作社示范社25个),戴南常发农机专业合作社创建成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入社大中型机具总数5659台,农机服务组织作业面积占机械作业总面积的比例达到66%。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库总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初步解决了大中型农业机械停放难的问题。已经建成以农机合作社示范社为基础的区域性维修点8个。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家庭农场为重点的农机服务组织快速发展,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2016年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达5.8亿元。
面对农业转型变化,今后,我市将进一步推动农机化装备提档升级,不断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建设,做到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和装备结构优化与社会化大生产协调发展。


主要突出“三个坚持”、推进“六大工程”——
突出“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自身发展问题倒逼下的客观要求。农机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农业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主动跟进配套,积极转方式、调结构,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重点要落实好保、促、调三个方面。首先保全程。要切实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步伐,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为农业结构调整留足空间。其次促全面。要围绕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禽粪便处理、农产品加工业等机械化程度低的产业,加快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步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装备支撑。再次调结构。农机化发展到了新阶段,已经不单纯是数量不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装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针对农机装备结构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大力发展“接地气”“补短板”“创新型”的农机产品,实现数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并举,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
二是坚持以助农增收为核心。农机化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助农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将助农增收作为检验农机化创新发展成效的标尺。首先通过节本增效促增收。要顺应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理配置农机具,通过节本增效,提升自我服务能力和农机使用效率与效益,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收入水平。其次以社会化服务促增收。充分发挥农机服务组织作用,开展一条龙、保姆式、全托管等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实现从单一环节机械化生产扩展到产前、产后环节,从粮食作物拓展到经济作物。在增加机手收入的同时,也将广大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提高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再次政策强基促增收。持续加大农机服务组织的科技推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政策支持力度,综合运用财政补贴、金融扶持、项目支持等多种措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机服务组织抗风险能力,增强农机服务组织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
三是坚持以《四年行动计划》为今后几年的工作指南。为加快补齐农业机械化发展短板,推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进程,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兴化市农机装备能力提升四年行动计划》(2017-2020年)。计划明确今后四年,全市新增高性能拖拉机600台、乘坐式插秧机400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900台、粮食烘干装备600台套;推广高效植保、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加工机械1100台套。到202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33万千瓦,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突出提档升级,围绕全程全面,服务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着力实施六大工程:一是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工程。每年创建10个以上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乡镇,力争2018年、确保2019年建成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二是农机装备提档升级工程。鼓励发展节能减排和保护农业生态的高性能农业机械,支持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启动手扶拖拉机报废补偿政策,继续推进农机金融信贷服务,推动农机装备转型升级。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工程。到2020年全市农机合作社达到210个以上,其中泰州市级以上农机合作社示范社45个,服务面积达5000亩以上的农机合作社超过30个。扶持规范发展的农机合作社和机械化家庭农场(农机大户)60家。四是农机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强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激光平整、远程终端等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应用。以农机交易市场为平台,推动农机产品电子营销。推进农机化大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完善农机化信息发布制度,提升农机使用管理水平。五是农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具备农机维修、操作培训、安全监理、信息传输等一体化功能和“一站式”服务的市农机服务中心,打造苏中领先、省内一流的农机综合体。建设高标准为农服务综合体30个,建成15个规范化的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六是农机化人才教育和安全发展工程。完成实用技术培训6000人次;新建平安农机示范乡镇15个,巩固已经建成的平安农机示范乡镇13个,力争2018年基本建成平安农机示范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