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仓储设施 打造民生工程
——我市粮食产业发展三十年回顾

自兴化撤县建市以来,兴化市粮食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工作重点,落实有效措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不断推动我市粮食经济发展。三十年来,多次获得省、泰州、兴化市级表彰,先后荣获“先进党支部”“粮食工作先进单位”“粮食购销经营先进单位”“粮食流通检查先进单位”“粮食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先进单位”“放心消费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部门”“服务业工作先进部门”“兴化文明机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城市建设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称号。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撤县建市前的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从当年1月1日起,取消粮食统购统销,改为合同定购,标志着我国实施了长达31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结束,开启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新时期。1993年6月3日,市政府同意粮食局建立兴化市粮食(集团)总公司,总公司与兴化市粮食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将粮食部门政策性业务和商业经营性业务分开,建立两条线运行机制。2000年10月,市委、市政府批复组建兴化市粮食购销总公司和兴化市粮油工贸总公司,隶属粮食局领导,实施人、财、物与粮食局彻底脱钩。原所属的粮食经营的各类粮贸总公司、粮贸公司等61家企业划归购销总公司领导,其工业企业及非涉粮企业共14家划归粮油工贸总公司领导。2013年,按照国家粮食局、省政府办公厅文件要求,开始实行“1+3”运行模式,“1”为购销总公司,“3”为北郊、合陈、钓鱼三家国家储备库,粮食局对购销总公司和三家储备库、购销总公司和三家储备库对所属企业分别实行目标管理,进一步理顺责、权、利三者关系,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粮食购销经营稳中有进。建市以来,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购销经历了统购统销、合同定购、小麦定购与保护价收购并举、小麦和稻谷保护价收购,再到现在的保护价收购、订单收购等,粮食部门始终着眼于“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这一宗旨,全力做好粮食购销工作,除了因受灾等自然灾害影响外,我市粮食购销总量保持在全省领先水平,从1990年的议购粮食77090吨到2016年669064吨的粮食收购总量,在三十年间翻了三番还要多。

粮食仓储设施持续改善。近年来,随着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我市在库粮食数量持续增加,粮食安全保管压力也持续加大。对此,我市不断加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2001年启动兴化合陈国家粮食储备库建设项目,一期工程于2003年建成,二期工程于201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该库总仓容达10.8万吨,是我市规模最大、仓储设施最完善、仓储管理最先进的国家粮食储备库。2014年开始实施“危仓老库改造”项目,全市维修总仓容32.86万吨,工程批复总投资6349.89万元,其中省以上财政补助3948万元,市财政补助642.04万元,自筹1759.85万元。我市已累计投入仓储维修建设资金超过1亿元,截至目前,我市国有粮库总仓容为104.8万吨,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

民生工程深得民心。一是启动烘干服务中心建设。2014年挂牌成立兴化市粮食烘干服务中心,2014年到2016年三年时间建成21个粮食烘干服务站,增加烘干机组213台,形成单批次日烘干能力3054吨,提高了我市粮食产后服务水平,为种粮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二是开展“放心粮店”创建。2014年“放心粮店”创建工作实行归口管理,创建总数达到50家,实现城乡全覆盖。2015年开始对全市50家“放心粮店”分批进行提档升级改造,注重质量、卫生、价格、计量、服务的全面提升,真正将“放心粮店”工程打造成消费者放心满意的民生工程。三是爱粮节粮逐步深入人心。每年利用“世界粮食日”“爱粮节粮活动周”等契机,联合相关部门在全市开展“爱粮节粮”宣传活动,共同抵制舌尖上的浪费,全社会爱粮节粮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