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让城市更加美好
——庆祝兴化撤县建市30周年
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兴化知县陈垓筑土城,元末废圯。明洪武5年筑砖城,城高一丈八尺。其后,嘉靖年间修筑,城高“二丈八尺、长六里”设四门,四门分设四处水关,城内有三条市河与之相通,整个城区四面环水,呈荷叶状,人称“荷叶城”。兴化古城形态反映了古代朴素的规划思想。
建国前城市建设发展缓慢,城区范围东起油坊巷、西起西大街石桥、南起老坝头大佛庵、北起窑尾大王庙(今砖瓦厂北端)。东西最宽处约2公里,南北约3.2公里,呈东西短、南北长地形。新中国刚成立后,城镇步伐有所加快,但没有规划,城镇发展方向和职能不明,布局混乱。1978年10月,撤消“兴化县革命委员会基建办公室”,成立“兴化县革命委员会基建局”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工作实施管理和宏观控制。1984年11月设立了“兴化县城镇规划办公室”、属建设局,规划建设工作逐步走上依法、规范、有序的轨道。1981年县政府颁发了《兴化城区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试行草案),1985年,县城镇规划办公室和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联合编制了《兴化县县城总体规划》,为兴化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1987年12月兴化撤县建市后,先后于1989年、1996年、2002年、2011年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1989年初着手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兴化市城区总体规划(1989-2010)》。规划范围北至吉家舍、南至冷冻厂、东至高垛翟家,西至北山子,近50平方公里。城市性质为里下河腹部地区具有水乡特色的工商业城市。在这一轮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框架初步拉开。
1996年初,市政府组织编制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兴化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规划城区范围东起白涂河、野行、直港河一线,南至十里亭、西至高兴盐过境公路西侧,北至乌巾荡北1公里左右,总面积约50.8平方公里。城市性质为里下河地区富有水乡特色的中心城市。在此轮规划指导下新建了长安路、昭阳路、建设路等道路,富康花园、绿岛花苑等一批住宅小区,建成了沧浪河滨河绿地。
2002年着手编制了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兴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规划城区范围东起东外环路段,西至西环路以西1公里左右,北至荡南路以北0.6-2.5公里一带,南至兴化市科技工业园,总面积约64平方公里。城市性质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里下河地区富有水乡特色的中心城市。此轮规划有效指导了经济社会与城乡空间的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得到较大重视,中心城区功能逐步升级。2006年9月,兴化市委、市政府设立市规划局,强化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职能和规划龙头作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2011年4月着手编制了第五轮城市总体规划《兴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规划中心城区为231省道改线段、351省道、333省道所围合的范围,总面积约188平方公里。城市性质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苏中地区重要的工贸型城市,里下河地区富有水乡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规划中心城区总体上形成“西工东居”的团块状空间结构形态,城市主要向南、向东发展。在此轮总体规划指导下,强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大力开展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城东新区、重点中心镇的配套设施建设,努力加强城市滨水空间打造,促进了兴化的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2016年7月,兴化市乡镇规划管理职能由市住建局调整至规划局实现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
近年来,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市规划局以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全省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城乡规划引导计划为抓手,以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组织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东门和北门历史文化街区等保护规划,城市空间特色、城市综合交通、慢行交通、城市停车设施、抗震防灾、海绵城市等专项规划,城东新区、老城组团、东北组团等控规,戴南、安丰、沙沟、周庄、陈堡、戴窑等小城市规划,构建城乡一体、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科学高效的城乡规划体系,发挥规划先导作用,严格执行规划、依法实施管理,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为兴化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规划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