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全力打造放心消费环境

2014年11月,原泰州市兴化工商局、质监局和食药监局实现“三局合并”,组建兴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成立以来,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以服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核心,以提升监管效能为抓手,稳步有序推进机构改革、市场准入、市场监管、消费维权等各项中心工作,有效营造了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和经济秩序——

工商、质检、食药监管机构合并以来,新组建的兴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强基础,抓基层,全面履职”为主线,以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需求为中心,以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为重点,积极构建与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的一个部门负全责、一个流程优监管、一支队伍抓执法、一个窗口办审批、一个体系搞检测、一条热线助维权的“六个一”工作模式。
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全面构建以商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服务经济发展新模式,有效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市场监管局成立后,商事制度改革加速推进。注册资本认缴登记、企业年报公示、许可经营项目筹建登记、放宽企业名称、经营范围和住所登记条件等一系列具有江苏特色的商事登记改革措施全面实施。削减前置审批项目,推行“先照后证”,启动“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新登记模式,并向乡镇延伸。戴南镇成为苏中地区首家“三证合一”试点乡镇,委托基层分局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人独资企业登记,落实泰州市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评估指标推进措施,在经济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试行“一址多照”登记,为“双创”提供便利的准入环境。新发展各类企业7153户,个体工商户22028户,投资506.02亿元,就业人员96662人,发放电子营业执照2000多份,“一址多照”营业执照56份;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切实承担起“扶”的责任。发挥部门在信息、组织和职能方面优势,制定《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工作方案》,对新设小微企业,加强跟进服务,综合运用动产抵押登记、商标注册、品牌质量管理等多项职能,帮助小微企业克服起步困难。先后办理动产抵押登记260份,帮助企业融资12.5亿元。

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和体制优势,大力推进商标战略、广告战略、品牌创建工作,服务市场主体和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新申请注册商标600多件,注册商标总量1133件,驰名商标总量8件,著名商标28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
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先后出台了推进创新创业、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促进“万企转型升级”、支持我市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发挥了很好的政策效应。

落实宽进严管,放管结合,全面推进以信息公示、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落实简政放权与市场监管协同并进
按照服务“双创”的总体要求,积极运用企业年报信息公示平台,加强信用监管,为创业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全市市场主体2015年度、2016年度综合年报率分别达到92.34 %、89.78%。抽查公示信息市场主体334户,定向抽查376户,列入经营异常名录8798户次,其中依申请移出630户。保持打假治伪高压态势,全年查处一般程序案件378件,其中网络违法案件15件、广告违法案件5件、商标侵权案件45件、合同案件13件、商品质量不合格案件67件、不正当竞争27件、食品违法案件70件,依法移送1起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案件。推进市场规范化建设,督促引导引导21个乡镇的农贸市场进行场内设施局部改造和达标创建,对40家市场实施信用分类监管,确定10家市场为“电子商务进市场”重点市场,江浙商业广场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诚信市场”“国家级文明诚信市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全年抽检重点食品230批次,自行组织抽检470个批次,对13个批次的不合格食品依法处理。加强12315投诉举报平台建设,全年受理处置各类投诉举报848 件,泓膏大闸蟹公司通过省放心办诚信品牌培育工作考核验收,11家单位被省、泰州市表彰为放心消费示范、先进单位。

恪守首要职责、首位责任,全面建立以“全程化、立体化、网格化”为特征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将食品安全作为大部门监管的首要职责,率先完善体制、融合业务、优化流程、创新方式,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系统性得到全面加强。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检查,结合元旦、春节、五一、端午、国庆、中秋等节假日期间食品安全检查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食品添加剂、食用植物油、蜂产品制品、肉制品等食品类别的专项检查与整治,根据节日食品市场特点、消费者投诉、举报热点,以及食品质量监测情况,积极组织开展元旦春节、高温季节、农村猪肉市场等食品市场专项整治,集中整治食品消费环境突出问题,保障食品消费安全;积极开展餐饮单位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对全市各类持证餐饮经营单位开展详尽细致的调查摸底,建立健全1788家餐饮经营单位基础台账资料,其中企事业及机关食堂63家、建筑工地食堂5家、中小学校食堂64家、托幼机构食堂102家、其它餐饮单位1554家。先后组织开展含铝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执行情况、城区餐饮单位预防食物中毒、敬老院食堂专项检查,学校食堂、烧烤食品、城区快餐店和饮品店等餐饮专项整治,高温季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并全力做好菜花节、会船节、两会、小中高考、海外优秀人才兴化行等10次重大活动的餐饮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加强药品生产、流通企业日常监管,推进药品电子远程监管和零售企业连锁经营,开展专项整治,药品药械市场环境进一步净化。认真做好药品生产、流通企业日常监管工作,制定药品生产、流通监管工作要点,签定目标责任状,分组定域,强化责任,加强对全市2家药品批发企业、6家零售连锁总部、近250家药品零售单体店及连锁门店的日常监督检查,加大连锁加盟门店未实行“八统一”查处力度,规范连锁加盟行为。开展基本药物配送和销售专项检查,建立和完善基本药物配送企业药品安全管理档案,实行批发企业基本药物购进、验收、储存、出库、运输等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开展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经营管理专项整治,开展养老机构药品安全工作专项检查。联合市卫生部门开展个体诊所药品安全专项检查,进一步增强社会办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药品安全意识,提升药品安全管理水平。开展学校卫生室药品安全管理专项检查,保障在校学生用药安全;有序推进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督促开展药品电子监管和视频监控工作。全市所有251家药品零售企业(含6家连锁总部)已全部完成入网确认工作。全面推进实施新版GSP认证工作。依据国家局本年内所有药品零售企业必须全面对照新修订《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标准,100%完成各项改造达标工作要求,组织相关企业对照《规范检查指导原则》认真开展自查,督促和帮助企业做好新版GSP的论证工作,对69家单体零售药店进行新版GSP认证,6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通过省认证审评中心新版GSP认证。同时,加强对已通过认证药店的跟踪整改复查,配合省局药品流通处开展药品连锁企业门店GSP实施情况飞行检查。

抢抓机遇,借势而为,全面实施以“体制创新、企业主体、政府监管、社会共治”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强市战略,推动质量工作实现历史性跨越
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常务会议,重新调整了由市长为组长的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兴化市2013-2017年质量强市绩效考评年度目标分解表》,将质量强市工作纳入年终考核体系之中。对照年初制定的《年度质量强市工作目标分解预报表》,积极开展质量强市相关工作。
引导企业开展质量赶超和质量攻关活动,推广首席质量官制度、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卓越绩效宣贯会、首席质量官研修班和QC小组等,不断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加快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工业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档案,从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3C认证企业开始,逐步向计量合格确认企业、特种设备企业等领域拓展,不断扩大覆盖面,引导更多的企业申报工业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在省质量信用等级评价信息系统中完成申报质量信用AA、AAA级企业的数据录入,共有16家企业申报质量信用A级企业、江苏锁龙消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申报质量信用AA级、江苏双乐化工颜料有限公司和江苏威鹰机械有限公司2家企业申报质量信用AAA级。截至目前,我市共有84家质量信用等级A级企业、5家质量信用等级AA级企业、1家质量信用等级AAA级企业。
坚持改革导向、民生为先,全面履行消费维权重要使命,为创造我市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在改革伊始,率先整合“12315、12365、12331”三条热线,搭建统一的投诉举报平台,实行“三个呼号、一个机构、一套流程、一体运作”,建立了“两级中心,三级网络”维权格局,为群众提供规范、优质、均等化的维权服务。共接到各类消费者咨询2318件,投诉和举报2276件,办结2164件,为消费者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695.35万元,回访满意率达到100%。大力宣传贯彻新《消法》,创新维权服务方式,推动消费维权服务站进驻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指导296家企业建立小额消费纠纷快速解决暨无障碍退换货机制,积极引导消费环节经营者建立首问负责和赔偿先付制度,并针对消费投诉热点问题,对服装鞋帽、装饰装修材料等5大类重点商品实施专项治理。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作用,搭建消费维权社会平台,组织开展葡萄酒、蔬菜等多项比较试验,采取消费点评方式公开质疑银行业霸王格式条款,组织开展家电领域专题投诉活动等,扩大了消协的社会影响力。

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党,全面加强法治建设、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干部队伍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积极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做合格党员为目的,抓学习、增党性、提素质、强技能、重实战、严考核,党员定期交流互动、座谈讨论、岗位练兵,丰富活动内容,采取送出去培、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等方法,提高全员素质和服务发展的本领。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16期,培训人员513人次,全面提升了全员素质。
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市场监管系统法治建设工作的意见,梳理整合原三局行政执法依据、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以及规范性文件,先后制定行政应诉、行政复议、行政执法监督等多项制度规定,有效保障了全系统科学立法、严格执法、模范守法。全系统在体制改革大背景下加大执法办案力度,严厉查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食品药品安全、商标广告合同、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尤其是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作为首要监管职责,切实保障了民生,切实维护了市场秩序。
认真落实从严治党各项改革部署,先后制定了领导干部守则、党委议事规则,以及加强体制改革期间思想政治工作、纪检监察、党务管理、办文办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扎实成效地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面加强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财务审计工作、机关党的工作和老干部工作,制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实施办法,打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