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那时我想住进城

2017-10-27 07:51:14

□任兆毓

我们大垛镇大陶村,30多年前,是由一座座茅草房,夹着“油条大的巷子”,组成的光秃秃的“麻团大的庄子”。村里的树都被以前 “绞关化”打绞关锯了。远眺以西的新卢、东西套等村,也都宛如一个个小麻团,冷静、单调。这儿距兴化城40多华里。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身强力壮的村民去县城,天刚亮就乘一条小木船,又撑又划匆匆赶到兴化,忙完事又匆匆回到村,己是“夜半歌声”了。那时我想,住在城里多好啊!购物便当;都是瓦房;大街小巷砖石铺砌,整洁干净。而农村,大都是低矮的土墼墙茅草房。茅屋常被大风刮破, 那些露天茅坑的苍蝇飞到饭菜碗上,传染疾病;那些鸡蛋似地灰堆,风一吹,如雪花飞扬,扑到脸上难受,进入眼帘泪水汪汪,甚至留下眼疾。雨天走的是一步三滑、泥水溅到屁股的泥泞路,又无城里人家 “木匣子”里锣鼓喧天、吹弹歌舞的“洋戏儿”(留声机)可听。感到农村生活太枯燥了,但听老人们说,“三世修不到城脚根,我们乡下人没有这个福份!”因此,想住进兴化县城的愿望,一直是我长期以来的梦想。

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村的村庄建设 “旧貌换新颜”。回顾在大呼隆生产、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瓜菜半年粮”,顾不上铺路和建房。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农业大丰收,吃饭有保障;人们常说,“招商引资办工厂,农民又把工人当,一天好几个太阳”(指一天抵几天的收入);农民种田,免收农业税,还给补助费,有人风趣地说是 “二姑娘倒贴”。还有人说,党的强农、惠农一系列政策,如造公路、建桥梁、农田水利投资、大型农机具扶助等等,政府大力资助,这些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我们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不错,“聚宝盆”逐渐满了,首先想到的是筹建“安乐窝”。不少人家是,先用砖块侧过来砌空心墙,代换土墼,名曰“鸽子窝”;屋面四周盖草,中间盖瓦,名曰“穿背褡”。以后,又将“鸽子窝”改成实心墙, “穿背褡”改成“尽一色”(全盖瓦)。再后来,房子嫌矮小,向往城里人的高楼大厦了。10多年前,我们村根据群众要求,村委会研究申请,经上级批准,在村西新辟的居民住宅区内,村民们建了三排二十多座别墅,我家也有一座。看到那统一的款式,统一的金色琉璃瓦,十分壮观、气派的样子,真是心旷神怡。现在,全村没有一间草房,就连五保户、困难户都由政府资助,将草房改建或扩建成青砖黛瓦了。人们都高兴地说:“草房变瓦房,快活多乐堂!”

此后,村里又填平了“废夹沟”,不但造地近10亩,还使通村公路向东延伸了近300米,荻垛镇以西的如大王、邰曹、董唐等村的村民西行不再需要走村中300多米长、2米左右宽,陡转弯多,藏有隐患的老路,他们西行大垛、竹泓等地都踏上了 “金光大道”。

近几年来,村两委会强化了村庄建设,全面整治了村庄坏境。拆除了违章建筑30多处,清理了垃圾100多吨。兴建了公厕,划分了清洁区,配备了垃圾箱,落实了负责人。主次干道硬质化,相关路段安装了路灯。特别加强了绿化工程。使大路两旁,花卉争艳,绿树成行。

每天午休之后,我打开比当年 “只听楼板响,不见姐下楼”的“洋戏儿”不可比拟的大彩电,看山,看水,看兴化建设。那生态水乡,魅力兴化的“城区一角”“三水园”“四牌楼”“五里大桥”……各种胜景令我目不暇接。回想当年它们都是一个个光溜溜的“小麻团”时,感慨万分。猛然间,脑海里闪出30多年前住进县城的梦想。反问自己:在撤县建市后的今天,这难道不就是我当年的梦想么?

 

4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