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不满意人生
□戚亚玲
父亲对人生是不满意的,总有这样那样的人和事让他不开心,除了年龄,他对我的儿子他的外孙说他的父母和祖辈都没有活过73岁,如今他已经75岁了,他一向料事如神,这倒是出乎他的意料。
不过父亲看起来不像75岁,和那些红光满面神采奕奕的老年人比起来,父亲明显要老许多,母亲有时候回来说那个谁谁脸色多好啊,白里透红精神抖擞的,父亲会从鼻子里哼一声说最后还不是死啊。父亲的嘴像鲁迅的笔,总是要揭开别人华发下的疥疮。.所以无论我怎样乐天怎样自在,只要和他聊天,就会觉得人生味同嚼蜡,父亲不经意的一句话会把我所有的美好戳得千疮百孔。
因此我很少和父亲交谈,回家也是蜻蜓点水,母亲似乎和他一辈子的话都说尽了,也无话可说,总是一个人去各大超市闲逛。三室一厅的房子里常常是父亲一个人的身影,不是看看报纸就是缝缝补补洗洗涮涮。父亲当过兵,针线活做得很好,我补袜子的独门绝技就是从父亲那继承来的。他记忆力出奇的好,能记得我曾经说的某一句话是站在什么地方面朝着什么方位说的,而我早已无从记起。他有一肚子的苦水要找人倾诉:年轻时我奶奶对他的不公,从政后领导对他的挤压,中年后女儿女婿的不周到,还有兄弟姐妹亲戚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哪一件不是历历在目、刻骨铭心!可是要找到合适的听众委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外人吧,不便说,家丑不可外扬;家里的亲戚吧,来往很少,偶尔往来也不太愿意听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总会岔开他的话题;和母亲,更是谈不到一处,父亲会因为母亲说了不中听的话好多天沉着脸一言不发。
他需要一个同情他理解他且愿意倾听他的人。
我儿子便做了他忠实的听众,父亲很欣慰,见到这个从加拿大放暑假回来的外孙,在短暂的喜悦后很快进入角色。他从曲折的童年到奋斗的青年,从成家立业的艰辛到小有成就的中年,再到现在的晚年,慢慢诉说、娓娓道来,说到伤心处浑浊的眼里泛着泪花。儿子回来转述,让我觉得可气可笑,父亲有充足的退休工资、宽敞的住房、还有女儿经常带他出去玩,这样的日子不是所有老年人都能过上的。在我看来,父亲对人太计较,太计较就有烦恼,对事太在意,太在意心就累,这完全是在把好好的日子过得不好。
曾经,父亲在我心目中是那么完美:有文采、热爱家、下班回来就做家务,对我们呵护有加。父亲送我上大学时,除了扛着箱子,还拎一个自己设计请人加工有四个轮子的木架子,为的是让我把箱子从床下拖出来不费劲。到了宿舍,给我铺床挂蚊帐,仔细用胶带把桌子的缝隙全部贴起来,防止水滴到抽屉里,给同宿舍的女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说我爸爸心太细了!
如今他从和蔼可亲的慈父变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老头。
儿子对此却有自己的看法,说你别看外公整天一副埋怨生活的样子,其实他想活得很呢!他叫我下次给他从加拿大带人参,说这个强身补气。我听了捧腹大笑,决定明天先买两斤人参送过去,不知父亲的不满意人生是否会满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