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残疾人联合会:小康路上,我们一路同行

撤县建市30年来,兴化市残联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江苏省残疾人保障条例》,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敢于担当,积极进取,在落实残疾人方针政策、维护残疾人权益、沟通政府与残疾人之间的联系、组织开展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开展残疾人能力评估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组织建设不断壮大
30年前,兴化市民政局设立的社会救济科,仅有4名工作人员,这就是兴化市残联的前身。1991年,召开第一次残疾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宣告了兴化市残疾人联合会的正式成立,在北水关大桥西北侧安排了办公场所。到目前,历经四届理事会的不断努力,于2011年搬迁到新址办公。如今,残联设有3部1室2中心,在职工作人员达40多人。同时,所有乡镇(街道)都设立了残联组织机构,明确了专职委员,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救助水平全面提高
自2008年开始,国家对重残无固定收入人员实行定额补助政策,市残联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组织专家开展评残定级工作。截至2017年9月,全市持证残疾人员总数达27917人,其中符合“两项补贴”的持证人员有12663人。2016年,全年共发放“两项补贴”资金6855.1万元,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三、医疗康复覆盖面继续扩大
2011年市残联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正式对外服务,接受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每年都达70人次以上。组织专家医生免费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为聋哑儿童安装人工耳蜗。免费发放助听器、助视器以及轮椅、拐杖等残疾人用品,较好地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四、扶贫就业成效显著
秉承“小康路上不让残疾人掉队”工作信念,积极动员和组织残疾人创业就业。建立省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累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80期,参加培训人员近万人次,举办残疾人专场就业招聘会26场次,350多名残疾人从此走上工作岗位。建成省级残疾人扶贫基地3家、泰州市级残疾人扶贫基地7家,安置和带动2000多个残疾人家庭成员就业,800多个残疾贫困家庭实现脱贫。稳步推进乡镇“残疾人之家”建设,拓宽了残疾人脱贫致富的路径。
五、主题活动尽显风采
以“四自”精神教育为重点,积极开展“关爱残疾人”进社区、进校园等系列活动。组织残疾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用先进文化引领残疾人紧跟时代步伐,增强残疾人的生活信心。先后组织多名残疾人参加国家和省市级各类体育比赛,累计获得金、银、铜牌60余枚,既为我市残疾人事业争得了荣誉,也彰显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有风采。




兴化市残联历次代表大会

2011年市残联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7年度我市残疾人运动员徐晓文在第23届听障奥运会获得了1金1银。

我市残疾人运动员顾唐军在江苏省第七届特奥会暨2017年残疾人田径锦标赛上获得T35级男子100米、200米冠军。

2014年我市残疾人运动员徐晓文在全国自行车锦标赛、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特奥会自行车比赛中勇夺两金一银,并打破女子500米计时赛全国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