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兴化水乡变通途

2017-11-03 10:14:53

“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一把橹”“隔河千里远,相邻犹天涯”等诗句,既是对水乡兴化自然风光的贴切描述,更是过去水乡兴化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兴化地处里下河腹部,自古以来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是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水网地区,典型的农业大市,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上世纪90年代初,全市境内共有乡镇渡口238道,当时渡口的渡运状况十分落后:渡口码头设施简陋,多为自然而成的泥土码头,遇到雨雪天气,泥泞不堪、路滑无比;渡船几乎“清一色”的农用小水泥船且破旧严重,渗水现象较为常见;渡工老弱病残者居多,甚至曾出现过“瞎子摇橹、瘫子掌舵”的“夫妻渡”惊人奇观。落后的渡运状况,不仅影响人民群众出行,而且潜伏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渡运安全十分堪忧。尽管各级政府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建桥撤渡工作推进缓慢。

2000年以来,为彻底改变全市落后的渡运安全状况,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打造制约交通发展的瓶颈,兴化市地方海事处紧紧依靠各级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借助开展水上安全管理年、渡口标准化、渡船质量提升年等活动的“东风”,把握契机,推波助澜,积极当好政府的参谋,提请兴化市政府将建桥撤渡工作纳入各乡镇工作的年终考核,在全市积极推行建桥撤渡计划。鉴于建桥撤渡工程面广量大,所需资金比较可观,而我市的财政又不宽裕的现状,海事处历任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不辞劳苦,上千次地深入各乡(镇)、村、组开展宣传、动员、督促,多方协调,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给予优惠政策、资金扶持,努力寻求各级地方政府对建桥撤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加快推进全市建桥撤渡工作进程。同时,主动出谋划策,指导有关乡(镇)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号召广大干群齐心协力,采取群众集一点、乡镇政府拿一点、村里出一点、银行贷一点、社会捐一点、上级扶持一点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合理使用资金,从而在水乡兴化大地上建起了一座座“便民桥”“连心桥”“百姓桥”。其中2000年至2002年,全市共投资3601.88万元,建成代渡桥71座,撤并乡镇渡口88道。特别是在第二轮建桥撤渡工作中,市政府在上级奖补政策的基础上,投入数亿元,结合干线公路建设,在干线航道上新建了野行大桥、车路河大桥、西罗大桥、文远大桥、宁乡大桥、三河大桥等一批大型桥梁,大大地解决了水乡兴化的渡运安全问题,极大地方便了周围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各级政府的高度赞扬。

30年的不懈努力,30年的逐梦追寻。随着代渡桥、公路桥等相继建成,乡镇渡口仅剩下3道,并且已经全部实现了渡口标准化、渡船钢质化,乡镇渡口渡运状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前238道乡镇渡口的落后不堪已成为历史,如今的水乡兴化,正向着实现“十三五”末“无渡市”目标大步迈进。

6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