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乡村里的补锅匠

2017-11-03 10:20:32

□苏宝大

懵懂记事,天蒙蒙亮,母亲就起床了。大清早母亲常做的一件事,走进厨房,小心翼翼从灶台上捧出左右两口黑乎乎的铁锅,再找出小铲锹,蹲在厨房的门口,开始刮锅。不大一会儿,便听见邻居们此起彼伏的刮锅声,飘荡在大早的街头巷尾。

—把小铲锹,握在母亲的手上,来来回回,伸向锅底,熟练均匀,轻重有度,一来二去,刮着锅底的黑灰。农家人过日子,精打细算。锅底上的积灰越厚,烧饭的时间越长,浪费的柴草也就越多。

烧饭的铁锅,虽由生铁铸成,但长期的烧烤,也会脱层剥皮,再加上一次次地刮锅,磨损了铁锅的使用寿命。那时的锅坏了,农家人舍不得买新的,只等补锅匠来修补,于是就有了一种特殊的职业——补锅匠。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补锅匠凭勤劳灵巧的双手,走村串巷,居无定所,靠补锅、锔碗、锔盆,养家糊口。

曾经的村巷,便时常见到补锅匠挑着一副沉重的担子。一头是炭炉,一头是风箱。风箱上面,摞着杂七杂八的补锅用具。补锅匠伸长脖子,边走边吆喝:“补——锅唻——锔碗——锔盆唻……”声音拖得老长老长。

宁静的小村庄,来了个补锅匠也会热闹半天。这时要补锅的三三两两的女人们,捧着自家有砂眼渗漏的破锅来了,叽叽喳喳,围着补锅匠一圈。补锅匠接过破锅,先用小铁杆找砂眼刺探,接着拿起小锤子,叮叮当当地敲打,除去砂眼周围的铁锈黑灰,然后谈价钱,准备生火。

抓一把穰草塞炉口,点着火,呼哧呼哧拉风箱、拿铲子、添煤炭、烧坩埚、化铁水、垫油布、铺细砂,贴着破锅的小洞,一次一次倒着火红的铁水,刺啦一声,压平、砂磨,动作干脆熟稔,一只破锅在说笑声中补好了。拿回家,洗洗磨磨,凑合又能用上几个月。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补锅看似简单,其实也有诀窍的。我曾见过一个邻村手艺蹩脚的补锅匠,手忙脚乱满头大汗半天才修补一只破锅,可怜巴巴得了两只鸡蛋的工夫钱。补锅匠不但要有娴熟过硬的技巧,还要有灵巧的嘴皮子。等待补锅的人多,要有耐心,要能稳得住急躁性子的女人们。

乡村的土灶越来越少,现在煮饭烧水,都用上了电茶壶、电饭煲、燃气灶,方便、快捷。但炒出来的菜,烧出来的汤好像永远吃不出从前的那种感觉来。即使哪家有个土灶,烧坏了锅,买个新的换上,简单、省事。清晨的刮锅声渐渐消失,补锅匠挑着担子一路远去再也不回。

我喜欢怀旧,因了土灶接地气,烧出的饭菜又补人,我会时常念起曾经的土灶烧出的味儿。有幸,母亲健在,母亲的那个土灶也在。我会隔三差五走进母亲的老屋,再走进厨房,坐到土灶后,帮母亲往灶膛里塞几把柴火,屋顶炊烟再起。巧手的母亲,再用那乡村的柴火,煮出来的饭,炒出来的菜,原汁原味,百吃不厌,满屋都飘着香。

4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