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寂生:和围棋有个约会


“圆圆的棋子,方方正正的格子。没有将军,没有王后,只有黑子、白子随手起起落落。区区数子,包藏玄机,吞吐万象,有多少人为之魂牵梦萦,它又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这其中就包括我市离休老干部王寂生。王老,今年86岁,与围棋结缘近50年。11月6日下午,记者在兴化棋院见到了正闲庭信步于棋台之间的王老。一手拿棋谱,一手执棋的他,身上有一股“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恬淡闲适。”
□本报记者 陈 华
13岁的儿童团长,只闻棋名不识棋“滋味”
在王寂生的认知中,围棋这项运动是高雅的,在儿时那个特殊的年代,根本没有时间去了解它,只是心里晓得有“围棋”这个东西。“古代‘琴棋书画’四大才艺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向来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修课,我们想学,但是现实情况也不允许我们去学。”王寂生说,十来岁的时候,忙着填饱肚子,忙着带领同龄人搞革命。
从小,王寂生就是一个“孩子王”。 1944年,13岁的他正式担任兴化县草王镇抗日民主儿童团团长。据王寂生回忆,当时的草王镇儿童团是兴化县所有乡镇里面规模最大的儿童团,共有四个中队,总人数超过200人。“我们儿童团的主要工作包括站岗、放哨、破除迷信、文艺宣传等,别看我们人小,做得事情可不少。”王寂生说道。
据王寂生介绍,1945年收复兴化城的时候,他整整两天两夜没有睡觉。“当时有一个团的新四军要从草王镇经过,为了不泄露信息,草王镇对所有的河道、河口实施了封闭,白天由我们儿童团配合新四军站岗,考虑到我们年龄小,晚上由民兵配合工作。”王寂生回忆道,当时是从8月27日开始实施封闭的,直到29日部队出发。
在王寂生的脑海中,那场战争一直记忆犹新。“战争打响了,我们儿童团不能到一线,我就站在当时的草王镇中心大桥上,张望着远处的火光,听着远方的枪炮声,听到成功收复兴化城的消息传来,我们高兴地蹦了起来。”王寂生说道。
1946年,15岁的王寂生参加了黄邳区文工团,依然没有时间接触到棋。对于“围棋”的认识仍旧只停留在原地。“战争期间下不到棋,到乡镇、区委工作以后,想下棋也没有时间。当时身边知道围棋的本就不多,更谈不上下棋了。”王寂生说,他和围棋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是在1970年。当时在文教系统工作的他,一次偶然的机遇,在当时工作单位的储藏室内发现了一副围棋。那次偶然之后,围棋从此融入王寂生的生命之中,令其无法割舍。
“看着方的棋盘,圆的棋子,当时我还仔细地数了一下,棋子中黑子有181枚,白子有180枚。”王寂生回忆道。虽然手里有了围棋,但是身边却没有人真正了解那“方圆黑白世界”。
不惑之年初识围棋,从此爱上它的美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池上二绝》诗云:“山僧对棋坐,局上竹荫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围棋独特的礼仪规定,使对弈双方显得温厚儒雅。端正笔挺地坐在棋桌前,远离喧嚣,沉浸在棋局之中,心系一处,气定神闲,宁静以致远,超然而脱俗。这种氛围的长期熏陶,滋养出棋手的气质雍容大度。在王寂生的身上,这种雍容大度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时代,棋艺的精进多靠自己琢磨,或通过高手指点。为了能和围棋这个相识不久的“好友”深入“交流”,年届不惑的王寂生专门跑到新华书店购买了围棋方面的书籍。从此之后,一手捧书籍,一手执棋子,这样的现象便成了王寂生的业余生活最常出现的画面。只要有机会,他就会与老同事张华、杨安明、姚沂等人一起研究棋谱。由于没有人熟悉围棋,他们只能对照着棋书,摸索着摆。“我们就一步步摸索,慢慢地我们也能简单切磋切磋了。”王寂生说道,围棋运动看似安静,却是似静实动,动静交融,不闻加油声只见手起子落,实则在方寸棋盘间如有千军万马激战正酣。
“在我学习围棋的道路上,有一个人不得不提。”王寂生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王寂生调到政协工作,在那里遇到了一个围棋爱好者、民主人士魏伯孙。魏伯孙是当时的政协常委、退休教师,他还有一个长处就是下得一手好棋。每次一见到魏伯孙,王寂生都要拉着他过过棋瘾。在与魏伯孙相识的10年里,王寂生的围棋技艺得到大幅提升。
真正对围棋爱不释手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王寂生回忆说,当时,通过报纸、广播,得知中国棋手聂卫平在中日擂台赛中创造了九连胜的记录,心里真激动啊,原来下围棋也可以扬国威,这也说明我们国家的围棋技艺开始强盛,
在王寂生看来,围棋恰如人生,总能给人带来哲理的思考。围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最初下棋时,处于优势时,常易患得患失;处于劣势时,常常心焦气躁。胜了当然高兴,败了觉得很气馁,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情。”王寂生说,而下棋多了,心理承受能力就慢慢增强,渐渐地对胜负能看得开些。
围棋里有很多“问题”,比如:连接、切断、封锁、出头、压迫、做活、杀棋、吃子、围地、破空、逃跑、攻击、布局……许多“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甚至还影响到全局形势。“围棋特别讲究大局观,不计一日之短长,不争一处之得失。遭遇挫折不可气馁;暂时优势,不能轻敌,始终要胸怀全局,着眼未来。”王寂生说道,学棋日久,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全面的锻炼,所以说,对于围棋是“终身受用、终身难忘”。
耄耋之年,几乎每天都到棋院报道
从尧舜以棋教子,到围棋的最早文史记录;从围棋的摆放布局,到周边国家的围棋发展状况……谈起围棋的发展历史,王寂生滔滔不绝。
“国运衰,则棋运衰;国运盛,则棋运盛。”采访过程中,这句话不断被王寂生提及。自1970年第一次接触到围棋,到如今已经近50年,可以说,王老几乎见证了我市解放后整个围棋事业的发展。“从1984年以后,我连续参与组织了近20年的机关围棋比赛。”王寂生自豪地告诉记者,看着身边爱好围棋的市民越来越多,他的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近年来,我市棋风日盛,围棋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不仅成立了兴化棋院,身边的围棋培训机构队伍也日渐壮大。很多孩子从四五岁就开始学习围棋。学习围棋对孩子成长的好处,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可和推崇。家长们认为,学习围棋不但能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开发孩子的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孩子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王寂生今年已经86岁,但年龄的增长并没有消磨他对于围棋的喜爱,这份“感情”反而越来越醇。王寂生认真地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喜欢围棋,是因为围棋是一项儒雅的运动,围棋这项运动好处有很多,它不仅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围棋这个健康良好的爱好还有利于身体健康;围棋这个和平的游戏还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据兴化棋院院长颜爱民介绍,王老是一个精力充沛的老人,每年到棋院下棋的日子总数超过300天,并且一坐就是四个小时左右。“王老爱棋,他喜欢到棋院与大家一起切磋技艺,他还曾经参加了江苏省老干部围棋比赛,取得了团体第四的好成绩。”颜爱民告诉记者。
围棋是一个大天地,有无穷的奥秘,王寂生在这方“方圆黑白世界”中遨游,有时如纵马远行,有时又如勒缰收缩,有时侧翼回旋,有时正面相迎……手拈一颗小小棋子,感悟的是多彩人生。“围棋不是世事,但世事尽在棋中,下棋人和观棋人就在棋局中体味世界的奇妙。输也好,赢也罢,对于我来说都开心,因为我享受到了对弈时的宁静,经历过了棋盘上无声的战争。”王寂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