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古镇墨梅香

2017-11-10 09:20:30

□蒹  葭

展馆里最吸引人的书法作品,当属两帧20余米的狂草长卷。一是书录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一是书录习近平总书记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这两帧草书之作,老师饱含激情,挥毫而书,其笔锋游走腾挪之姿,或似風动岸草、竹摇藤飘,或似凤翔鹤舞,龙腾蛇游。纵览整幅之作,如溪奔潮涌,纵横捭阖,大气磅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来。”蒋义海老师于1963年始在沙中执教,其时恰逢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刚过,放眼广袤原野乡村,可谓百村尽萧条,田原禾苗稀。整个社会都处于饥馑之中。那时,学校食堂,早晚餐是两勺沤烂了米肠子的薄粥,中午是一粗瓷碗蒸饭和一勺寡水青菜汤,外加一小勺熬胡椒酱。至今记得,那小勺是深绿搪瓷的小瓢儿。老师若有家眷的,有时间也在家做点饭菜。但那个年月,可以想见饭菜也好不到哪儿去。

在馆中,我久久伫立于蒋义海老师那几幅因年长岁久发了黄的照片前。蒋老师少年时的照片,那质朴稚嫩的脸上分明写满倔犟与坚毅。他17岁以《消灭2分》的漫画发表于上海《少年文艺》,19岁在《苏联画报》发表画作。这让我想到,人在幼时的天份,也许弱小,若不被忽视、被扼杀,能得到人们的掌声,再小的弱苗也会成长。真该感谢当年上海《少年文艺》和《苏联画报》编辑们那份善于发现与欣赏的眼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蒋义海虽不生于兴化,而他在兴化的20多年,是人一生中最活力勃发的岁月,也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期。在这相对漫长的岁月里,沙沟包括兴化这片沃土,为蒋义海作为一名艺术家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譬如:他的“蒋体”书法艺术,便是先学郑板桥,后学东晋“二王”与唐代僧人怀素等书法大家,以致日臻完善,遂成就了今日为书画界普遍赞誉的“蒋体”书法。再譬如:《蒋义海选集·诗歌卷》中,有两篇叙事长诗《路》和《妈妈的故事》。诗歌中人物原型、场景以及生动的生活素材都来自他在沙沟一带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蒋义海是南京人,却也是沙沟人,他一直忘不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而沙沟以及老中沙区人民也一直惦记着这位沙中老师。他的学生们记着他,很多老百姓以及曾接触过他的耄耋老人提起他来都记忆犹新。

当天在镇上一家小饭店午餐,同学颜国强讲了一件往事。一年深冬季节,他去省城看蒋义海老师。那时困难,也没带什么东西。已过了中午,北风呼号,冻得人打哆嗦。因他第一次去看老师,不熟悉路。当他慢慢摸到一条巷口,猛一看,在巷子的远处,老师裏一件大衣,在严寒中一边跺着脚一边在等候他……颜国强说,那时老师已在省文联,为了等一个农村学生,自己久久立于寒风之中,这个场景,至今他都很感动!

与我同班的张广海,如今是沙沟镇一家工业企业的老板。当年他想办一个小化工厂,苦于买不到那些上计划的化工原料。他去了南京,是蒋义海老师给他写了一大把条子,他靠拿这些条子到一家家大厂软磨硬泡,才弄回原料办起了工厂。前几天,我们几个同班同学小聚,张广海说,蒋老师艺术馆在沙沟开馆,他也是促成人之一。他说:“无论蒋义海老师的画品书品还是人品,我这辈子都忘不了他。”

那日,从沙沟蒋义海艺术馆返回崔垛老家,我同父亲谈起蒋老师,89岁的父亲说:记得记得,他来崔垛做过家访,是个很好玩的人呢!父亲想了下又说,他嘴角好像有一小点疤痕,笑起来一脸天真,看他笑的样子,旁人也想笑。

老父亲的话,令我联想到:蒋义海老师恰似一株报春梅,“俏也不争春”,只在“百花烂漫”中嫣然而笑。据闻,开馆之时,沙沟镇人民政府向蒋义海先生颁发了“荣誉市民”证书和“金钥匙”。蒋义海艺术馆,正是艺术家与沙沟人民“两不相忘”的丰硕之果。

那天,我离开沙沟已是薄暮。于上车前回望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积淀的水乡古镇,在一片暮霭笼罩下,屋宇井然,错落有致,树影丛丛,宛若一幅水墨长卷。我知道,老师的艺术馆已囊括在这幅水墨画中,她与古镇这幅水乡大地上的画卷一同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千年古镇水韵风貌与“蒋梅”“蒋体”一同溢彩飘香。

(下)

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