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多
□陈明干
老家在乡下,距离县城30多公里。上世纪80年代初,对于一个刚刚高中毕业而又整日参加生产劳动的我来说,能去一趟县城,简直是一个梦想。
终于逮到一个机会。那是一个早春的凌晨,老队长召集文兵、启明还有我,撑船去往兴化化肥厂装氨水。立春刚过,小麦返青,急需追肥。四个人撑船的撑船、摇橹的摇橹,早上七点到了县城。农船吊在县城的东河边,老队长带着我们,在小巷里七拐八拐,来到了一个叫“养和园”的饭店。老队长说:“难得来一次兴化,我们尝尝兴化的肉包子!”老队长从裤袋里摸出4块钱,叫来了5笼肉包。我们风卷残云,四个人很快将五笼蒸包一扫而光。有生以来第一次吃肉包,感觉兴化城里的肉包又大又香。
结婚那年,我和妻子同去了一趟兴化。这一次,我们是在集镇上乘公共汽车去的。乡下人进城,总想逛逛公园。兴化的公园在城北边,备战桥下。看惯了村里的鸡鸭鹅、狗猪牛,一下子看到公园里那调皮的猴子、漂亮的孔雀和憨厚的狗熊,我们感到特别的新奇。来到牌楼路的水乡照相馆,看到进进出出的、穿着喇叭裤的城里人在拍结婚照,自卑的我们终究没有勇气跨进门去。但照相馆外橱窗里那幅加框的大幅照片《水乡姑娘》磁铁般吸引了我们。照片用颜料作了点缀,成了彩照。照片中的姑娘微微侧着身子,打着长辫,一双清澈传神的眼睛看着来来往往的路人。
又一年,因为一篇文章在当时的《兴化报》上获奖,我去县城领奖。我们住在牌楼路十字路口南边的教工招待所。传达室的桌上,有一个数字转盘电话机,打电话的人一手抓着听筒,一手拨动电话机上的数字圆盘,不一会便接通了电话。我立即想到了我们大队部里的那部手摇电话机,心想,这城里就是不一样,电话机都比乡下的先进。那次获奖的奖品是一张赠书卡,获奖的人凭书卡可以在书店选到两本书。来到了牌楼西路南侧门朝北的新华书店。我进去一看,惊叹不已,这个新华书店上下竟有四层,书如烟海。
后来,我又去县城参加团代会。我们住在丰收北路的“二招”。白天开会,晚上,有人去城中心的新华电影院看电影,我们几个乡下的团代表则结伴逛街。从北边的长途汽车站出发,沿丰收路向南,经人民医院,一直跑到了城南边的化肥厂。那时,长途汽车站、人民医院都刚新建,在我们眼里,那贴着白瓷砖的高大的楼房是何等的气派。走到化肥厂附近,我们的话题自然提到了兴化气筒厂、兴化拖拉机厂、兴化肉联厂……这些厂,在当时可是赫赫有名啊!“叮铃铃,叮铃铃”看着三五成群骑着自行车上夜班的工人从我们身边穿过,我们几个不由自主地齐刷刷投去羡慕的目光!
今年春,我大学时期的无锡、苏州同学来兴化游玩。去过千岛菜花、水上森林景区后,我又陪他们在县城游览金东门、上池斋、四牌楼、博物馆、板桥故居等景点,并在沧浪河边、海池河畔散步漫游。古迹处处、老街清幽、商铺林立、秀水绕城、虹桥卧波……同学连连惊呼:“都说我们江南好,没想到你们兴化这座小城竟是如此精致秀美!”
朋友的一番溢美之词,我一开始不以为然,可后来仔细思忖,觉得他们的话也不无道理。最近20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常常来兴化开会或办事,或许来的次数多了,太过频繁了,竟对这个小城日新月异的变化熟视无睹了。在我所经历的那些点点滴滴的小城故事里,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个城市飞跃的发展:兴化早茶早已成为享誉四方的名点了;除了北公园,兴化城里更是新增了若干旅游景点,目前兴化正打造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华书店、人民医院、长途汽车站早已迁址新建;包括化肥厂在内的那些老厂区,或被建成了商城,或被建成了小区,兴化早有了自己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四面八方的客商在那里投资兴业……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小城来做客……”市中心的八字桥文化广场,每天人来人往,荡漾着动听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