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沙沟和我

2017-11-17 09:32:10

□潘国兄

来过沙沟很多次,有时是路过,有时是专程来此办事,可我一次都没好好地看过它。

我从能记事时起,就知道沙沟的集市非常有名,村民们都会开上机帆船来此买卖货物。卖小猪,买小猪,嫁闺女、娶媳妇的人家,必然开上机帆船,半天时间在路上,半天时间买卖物品。沙沟物品种类之全,商铺之多,街道之繁华,就跟我们宝应县城似的。公路时代还没到来时,来沙沟比去县城方便。

我记不起我小时候来沙沟的具体情形了,仿佛是敞口船停在镇北的位置,离木材行不远,我记得水上一排排浮木,被木桩和绳索拦着。近岸的水是混浊的,水面上漂着柴油花、烂菜叶、浮草和乱七八糟的东西,有时还有死猪死猫。大小船只很多,我们远道而来的船,只能见缝插针,有时实在找不到停船位置,则跟已经停好的大船商量,把缆绳系在大船上,借道大船上岸。小孩子是不敢放上岸随便走动的,我的职责是看船,回报是大人买回的烧饼或者金刚脐。

机帆船每次出发的时候,仅仅是装满人,回归时却是人加货,有时还搭上蹭顺风船的乡亲。先办好事的,巴不得快走,连连催促船老大(回程要几个小时,如果不想开夜船,必须在下午两点出发),未办好事则紧赶慢赶地奔忙,生怕赶不上归船。——这也是有的,虽然不常有。小时候的印象里,沙沟只是围绕着它的从镇北到镇南的荡漾的水,还有鳞次栉比的灰色房屋。

师范毕业那年与同学结伴来看兴化的蒋同学,路过沙沟。蒋同学在轮船码头接到我们时,已经是近黄昏时分,还要赶七八里路才能赶到她家,也没来得及看看古镇。一路只记得芦苇荡和没有人家的长路,到她家时,已是掌灯时分。蒋同学家屋基很高,院子很大,东边有很大很深的厢房,厢房里吊着马灯。

一夜我们谈了很多话,第二天去看她工作的地方,只在校园里转了转,去沙沟镇买了船票去高邮营南,看望另外一位女同学。这次经历留下的唯一物证是我们三人的合影,这么说,我是到过沙沟的照相馆的,——那时只有照相馆才可以照相。具体什么情形?回忆不出了,仿佛是在镇东,也仿佛有圆门。相片上蒋同学穿绿色滑雪衫,王同学穿枫叶红呢大衣,我穿棉袄。也想起,那次出行原来是在元旦期间,王同学到射阳看她姐姐,我到射阳看她,我们一起从射阳轮船码头出发,坐的是高港班。那是我第一次自主出远门。

结婚以后,民间班船多起来,去沙沟方便了很多,但仍然要起大早,赶到别村乘坐班船。所以老百姓家办大事,还是自家开船的多。开船的消息不能公布得太早,因为乘顺风船的人多,回程时等他等你,影响办事效率。这个时期我去沙沟主要为办事,腊月二十几,为购物、打年货、买新衣。沙沟货多、货好、便宜。逢五或逢十,苗猪市场开市,去买卖小猪,也顺便批发日用品。女儿小时候吃的奶粉,都是从沙沟批发的。五袋全脂奶粉,便花去了一半工资。

沙沟留给我的印象是匆忙的人群,密集的商铺,狭小的街道,雨天砖路上肮脏的泥水,永远人满为患的小饭馆……它的扁砖、小瓦、翘檐的高贵,仿佛属于另一个世界。

装修楼房的那年,特地开船来沙沟买木材、地板砖、三合板等用品,花了近一万块钱。师范时期的一个学姐葛女士的老公经营一个商场,她给我引路,哪样东西从哪买,都是她提供主意,我全听她的。葛女士人极好,特地在新家招待我们,那天的鱼圆特别好吃。后来我才知道,沙沟鱼圆天下有名。那次是第一次自家开了机帆船去沙沟,同来的村民,都为我高兴,认为一个穷家终于把日子过得有点像样了。来去匆匆,尤其是要盘账,没有时间也没有闲情回想古镇的一切。

前日健走去了沙沟,第一次没有实际事务,专为看它而来,忽然觉得,来过许多次的沙沟,于我还很陌生。我第一次知道程家大院、赵家大房,第一次亲临进士坊、大士禅林,第一次登虹桥、摩千年菩提,第一次见街道旁坐在长凳竹椅上的老人那么安详,第一次觉得路边的竹篮、藤编篮流淌着执着和智慧,而铁器店、银匠铺承接着历史的风云……沙沟是一本书,而我刚刚打开扉页。

4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