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菜籽
□陈明干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以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好多生产方式得到了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在里下河水乡,因油菜籽长在田头垛格、十边隙地,大型机械无法显露身手。所以,对菜籽的收脱,其方法还是比较原始,至今仍是人工踩踏。
拔下来或剐下来的菜籽秸,一排排就地静放在田间、地头、渠边、圩上,让它们接受太阳的照耀。一两天后,不必等到菜籽荚角发出开裂的声响,乡民带着大彩布、槌棒、筛子和袋子等工具,撑着船,踏菜籽去了。
这辰光,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没有其他农事,都去田里踏菜籽。
与拔菜籽相反的是,踏菜籽必须是在烈日高照的中午和下午。因为此时的菜籽荚角特别干燥,容易蹦裂,几番踩踏后,几乎所有的菜籽粒会从荚角里脱落下来。
“今天一定要趁着好天气,将菜籽踏下来,再过几天就要收小麦了。”乡民一边撑着船,一边在心里盘算着。
船至菜籽田边,上岸。无需分工,便忙活了起来。先用大锹将圩头上竖立着的菜籽桩铲除,或者压倒,然后,将大彩布铺摊在地上。接着,抱来一棵棵的菜籽秸,放在彩布上。待大彩布上放满了菜籽秸,乡民站在菜籽秸上,一脚连着一脚地快速踩踏起来。沙沙沙,沙沙沙,踩踏声接连不断。
踏菜籽时,无论天气多热,乡民都须穿着长衣长裤,并套上护袖,以防尖硬的秸秆和荚角戳伤皮肤。
摆放在彩布上的菜籽秸,一小堆一小堆地紧挨着,枝头硬朗地舒展着。乡民先是大步踩踏,然后是原地细踩,接着又像东北二人转似的打转……如此这般地重复着。随着“沙沙沙”的踩踏声,一粒粒乌黑的菜籽滚落而下。
正是初夏,耀眼的光芒下,谷场上、圩堤边、田地里,或一人,或两三个人,纷纷跳动着乡村的踢踏舞。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那“沙沙沙”的响声,便是舞蹈的旋律。
一阵舞蹈过后,高高隆起的菜籽秸被踩踏成了扁平状,乡民开始翻动菜籽秸,用槌棒或梿枷扑打,再用筛子过滤掉菜籽壳……经过这一系列的程序后,沉积在彩布上的,便是一堆泛着油光、黑幽而饱满的油菜籽了。
用蛇皮袋装好那些乌黑干净的菜籽,乡民又抱来菜籽秸,重新跳起了“踢踏舞”。
天空中忽然飘来了几朵乌云,很快,太阳钻了进去。田里“跳舞”的人们一阵慌乱。“沙沙沙”“沙沙沙”,踩踏的声音更快了,节奏更紧了!没有踏完的菜籽秸,一旦遭到雨淋,籽荚就会涨裂,菜籽粒就会掉落地上,没几天就会发芽的。
雨,最终没有掉下来,倒是招来了阵阵凉风。这风,令那些在烈日下“跳舞”的人们倍感凉爽和舒畅。男人们敞开上衣,恨不得将凉风搂在怀里。
已经踏过的菜籽秸,一捆一捆的,连同菜籽壳被堆放在田头和圩上。当乡民带着一身的疲惫,撑着装满菜籽和菜籽秸的小船行进在回家的归途时,太阳快要落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