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为青少年撑起“保护伞”

2017-11-24 08:56:59

□本报记者 陈 华 通讯员 杨 琴

日前,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我市昭阳街道海池社区、大垛镇管阮村入选全国“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村)第一期试点单位”。据了解,此次试点工作全国共有201个县区的416个社区(村)参与,其中泰州市只有我市2家。


海池社区:为青少年撑起“保护伞”

海池社区地处老城区北部城郊结合部,社区总人口13811人,其中未成年1462人。辖区内下岗职工多、流动人口多、矛盾纠纷多,情况复杂,曾是青少年犯罪的多发区域。针对这一情况,社区通过多种形式宣传道德法制,多种手段为未成年人撑起“保护伞”,筑牢防护墙,有效地遏制青少年犯罪,创造了连续九年无青少年犯罪的佳绩。

用宣传教育增强“免疫力”

筑牢社区安保防线

社区建立了由派出所、社区关工委负责人、“五老”组成的法制宣传领导小组,下辖18个网格,由18名“五老”任网格长,做到宣传教育社区全覆盖,无死角。“我们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辅导站这一平台开展教育活动,既丰富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又增强了他们的免疫力。”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储才告诉记者。

近年来,海池社区联合辖区内板桥初级中学、实验小学海池分校、小太阳幼儿园等多所学校先后开展了一系列规模大、影响广的教育活动,如“远离网吧,健康成长”“为了明天——成长路上迈好步”“于无声处访高墙”“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法律护航,健康成长”等法制教育活动,受教育者达三万两千多人次。

用心理讲座提高“自信力”

筑牢社区帮教防线

唯有自信方能自尊、自勉。在工作中,社区工作人员发现不少青少年由于种种原因,自暴自弃,缺乏上进心和自信心。为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社区经常对学生开展心理讲座。“授课前,我们搜集了学生大量自暴自弃的典型事例,并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剖析,以此引导孩子们用乐观态度面对失败、用实际行动建立自信。”张储才说,对共性问题采取集体宣讲,而对个性问题则通过谈心沟通的方式来引导他们积极面对生活。

小魏同学因其父违法犯罪入狱,情绪低落,性格孤僻,不思进取。在社区组织的七彩夏日之旅活动中,由于他个子高、力气大,社区工作人员让他在队列前举持旗帜引路。这本是件光荣的事情,他却因为他父亲坐牢,深感自卑,不愿意“抛头露面”。社区工作人员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与他谈心,告诉他父亲因一时糊涂犯罪入狱与其无关,让他做旗手是希望他以后能成为一面可以值得大家学习的旗帜。通过耐心细致的开导,小魏认识到自己想多了,又自告奋勇地扛起队旗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前面。此后,社区工作人员一直关注着他,经常到他家走访,与其班主任联系,了解他各方面的情况。“对待问题学生,我们坚持做到六不,即不改正不放弃;不转化不松手;不成功不止步。”张储才说。

用爱心帮扶提升“影响力”

筑牢社区关爱防线

为帮助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海池社区成立了全市首家“困境儿童工作站”,对辖区内15名困境儿童,做到思想上有人引导,学习上有人辅导,生活上有人关照。在助学活动中,社区重视经济扶贫,更重视精神扶困,探索了“德资双助,老少双赢”的模式。

残疾女孩小彭,自幼患软骨症,行动不便,其父母离异被双亲抛弃,只能和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从上小学到初中毕业,毕业后,因无一技之长谋生,闲坐在家,曾萌生出轻生之念。彭奶奶找到张储才,张老思考着一个残疾女孩,又只有初中文化,通过企业招聘参加工作有困难,不如自己搞电商创业。于是鼓励她学技能,谋出路,并把自家刚买的价值四千余元的电脑及桌椅赠送给她,让她从打字开始,再一步步地学习电商知识,小彭觉得有奔头了,又有了生活的勇气和创业的信心。

多年来,海池社区在关心、关爱、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坚持“三抓”:抓苗头,有的放矢;抓特事,有方处置;抓倾向,有效应对。为扩大教育的空间,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法庭、进看守所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我们的体会是资助解身贫,德助解心贫,资助可治标,德助可治本,资助管一时,德助管一生。”张储才告诉记者。


管阮村:当好青少年的“大家长”

大垛镇管阮村辖区内村民在外打工者居多,村里的青少年共有146人,其中留守儿童20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多这一情况,管阮村借助“三有”,当好辖区内青少年的“大家长”,筑牢安全监管网,取得了连续14年无青少年犯罪的佳绩,受到了省、泰州、兴化的多次表彰,获得了中国关工委颁发的“五好基层关工委先进集体”的称号。

有一个全心服务的领导班子

在每一年管阮村支部大会上,有一项工作雷打不动,那就是关工委和校外辅导站工作。该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顾华章告诉记者,村两委特别重视和支持关工委工作,每年村支部召开会议都要把关心下一代工作作为重要工作之一,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每次会议邀请关工委工作人员参与。

据了解,该村关工委由7人组成,其中村支书任主任。校外辅导站有12名工作人员,这些人当中有老干部、老教师、老游击干部、老电工等。“每逢节假日,村里都会举办一些活动,比如青少年模拟法庭、法律讲堂等,让孩子们在游戏实践中了解法律常识,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进而成人成材。”顾华章告诉记者。

为了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该村从办公场所中划出近200平方米的地方,设立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同时,为了引导孩子们到村部参加活动,每逢活动,除了事先准备好笔、纸等文具外,村里有时还会为孩子们准备一些爱吃的零食。慢慢地,孩子们都爱上了村里的活动,外出上网、游荡的人越来越少。

有一支无私奉献的“五老”队伍

管阮村有“五老”志愿者52人,他们富有热心、爱心,他们无私地守护着村里的青少年。“对留守儿童、特困弱势群体,我们‘五老’志愿者每个人都落实了‘二对一’的结对帮扶、帮管对象。”顾华章说。

少年小王,父亲早逝后,与母亲一起生活,家庭特别困难,学费难以解决,“五老”志愿者王德银每年都会拿出700元支助他。少年小徐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五老”志愿者顾同义跟踪帮扶、帮教。少年小冬,父母在外打工,与奶奶在家生活,一天小冬突发阑尾炎,奶奶急得没办法,找到关工委,顾华章帮忙把小冬送到镇医院,小冬得到及时治疗。少年小剑,父母在苏南做生意,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一天晚上睡觉前,爷爷发现小剑不在家,又找不到人,小剑爷爷找到顾华章,顾华章和他一起到集镇,终于在一家网吧找到了人,在顾华章的多次工作下,小剑再也没有去过网吧。少年小颜作文差,“五老”志愿者顾富监获悉后,主动免费帮小颜补习作文……

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这群可爱的“五老”志愿者因为自己的真心付出,成了孩子们心目中可亲的“大家长”。

有多处固定温馨的活动场所

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篮球场……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村里每个星期都会免费开放,还邀请大学生村官辅导电脑知识。在一间近20平方米的房间里,十来台电脑整齐摆放着,四周还整齐摆放着以前活动的剪影,这里是孩子们的开心乐园。

郑板桥陵园和村里的鲜花生产基地是村关工委的社会实践联系点,每逢节假日,关工委就会组织孩子们到这两处体验生活。“我讲郑板桥的一生,讲他的清正廉洁、民本思想,鲜花基地的老板教授孩子们怎么样种花、养花。”顾华章说。

管阮村的法治大舞台远近闻名,这里也成了孩子们学法、普法的重要基地。村里邀请市法院到村开展了青少年模拟法庭,参加的学生和家长近200人。

村里的道德讲堂也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每到节假日,村里或是邀请司法所工作人员讲授法律常识,或是请“五老”讲家庭教育、讲做人道理、学“两史”等,深受大家的喜欢。“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明天的希望,我们一定会不忘初心,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好、做实,让村里的孩子们茁壮成长。”顾华章说道。


6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