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年轻的广播缘

2017-12-01 09:25:37

□刘静渊

1996年-2002年,我在兴化市文林小学读书。那个时候的文林小学尚未搬迁,在昭阳镇南大街上,后身是兴化市昭阳中学。校门前的道路很窄,说是道路,倒不如说是稍宽点的巷子。见有商机,学校附近的居民,纷纷拆了墙,开起了连家店,食品、文具、玩具应有尽有。当时,还是孩子的我们每天花一毛钱买杯红枣糖茶喝下,便觉得自己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儿。

刚进小学,最吸引我的是挂在教室后面墙上的黑色箱子,每天两节课后,眼保健操的伴奏声便会从里面传来,时常还会传来女声,播一些学校的通知。黑色箱子为什么会传出声音?难道里面钻了个人?想到这里,我内心一阵恐慌,生怕哪天我不注意的时候那个人会跑出来吓到我。直到我成为语文课代表,每天都捧着一摞作业本往办公室里送,有一次刚进门,恰巧一位语文老师对着个小东西在说话,声音瞬间传到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我先是一愣,立即明白声音是通过桌上的那个叫“话筒”的东西传出去的,真是个神奇的玩意儿!可是为什么传出去的声音能变得那么大?我不知道。把作业本放到老师桌上,回到办公室门口的时候,我细细看了桌上的话筒一眼。这一眼,至今难忘!话筒周身是黑色的,头上用红色绸子紧紧包裹住,并且用牛皮筋固定,话筒的底座是浅青色方形的,放在桌上稳稳当当。整个话筒上一尘不染,一看就是经常擦拭。

一天中午快放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王琪正在上课,时任学校大队辅导员的李婧老师走进来同王老师说了几句,王老师转头高声说:“刘静渊、贺纯,你们跟李老师出去一下”。这里补充一句:贺纯是我们班的班长,一个秀气机灵的女孩子。跟随李老师到了办公室才知道,找我们去是要为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挑选小主持人。一来没有准备,二来刚上三年级的我没有接受过任何的指导训练,模拟主持的时候颇为紧张。最终,老师还是选择了高年级的孩子做主持人。要强的我强忍住失落,中午放学见到接我的父亲,终于爆发,边哭边讲述着上午的经历,父亲把我放到车上,一路说了很多安慰的话。

好的运气往往会在你伤心过后降临到你的身上。一个下午,李婧老师再次找到我们,说:“高年级的红领巾广播主持人马上就要毕业了,下面就你们俩来主持吧,我这儿有些资料,你们看看,能不能看得懂,能不能读通……”听完这话,我沉浸在属于一个孩子的喜悦当中,以至于后面的话都没怎么听清。打那以后,我算是正式接触了广播,那时候我四年级。

当时的播音台其实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办公桌,桌上放置着一台老式的录音机,录音机里有一盘磁带,里面的《少年先锋队队歌》就是我们节目的开场曲,几首儿歌就是我们节目的垫乐。每周二、周四下午一点半播音,时长十五分钟,那时候,我一点左右到学校,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磁带倒到开头,以便使用。现在想想,这便是童年时候的“现场直播”。每次直播结束回班级的路上,都会有小脑袋从教室探出窗外,向我们投来羡慕的目光。那时候幼小的心里突然意识到,原来说话给大家听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印象中,两年的时间,我们在广播里给小伙伴们介绍过祖国的56个民族,读过同学写的优秀作文,读过与少先队相关的小资讯,当然,这期间得到了文林小学李晓莉、沙晓莉、王琪、李婧诸师的悉心指导。时光荏苒,如今的我真的成为了一个以说话为职业的人。现在想来,像是老天的眷顾、像是缘分的注定。当然,更是幼小的我与话筒之间的美妙缘分。

每当到了开学的时候,看到年轻的学子走进校园,再想到已经走入职场的自己,总会想起自己小学时候的广播情缘,于是提笔写下来与读者共飨。算是怀念,算是共勉。

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