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的经方家(二)
■/杏 仁
识证心细 但见一证便是
曹颖甫治友人施君之弟,受惊后神志恍惚,客来默然相对,客去歌唱无序。饮食二便悉如常人,惟食时阙上时有热气蒸腾,轻则如出岫朝云,甚则如窑中烟。腹不胀满,不拒按。曹颖甫据“阙上时有热气蒸腾”辨为“阳明病也,宜下之,主以大承气汤”。药后大泄,阙上热气减,已能起床,且不歌唱。病情已好转,惟“两肋胀痛”,辨为少阳病施以小柴胡汤,顷又愈矣,见“自汗,精神不振”,投以桂枝加龙牡汤以善其后,一剂而愈,自此以后,健康逾常人。
姜佐景按云:曹颖甫亦不能识此精神疾病,以热气出于阙上,病情正属阳明,故决为大承气汤证,其应如响。“初方系阳明方,次方系少阳方,末方系太阳方。以三方疏其三经之阻滞,诸恙乃痊……顾饮食二便如常,腹不痛,又不拒按,谁复有胆,敢用承气?乃吾师独以阙上热气之故,遂尔放胆用之,殆所谓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意乎?”
仲景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见一证便是”不局限于小柴胡汤证。这不是以偏概全,而是善于抓住本质特征,如同一个身影,一个眼神,或一听声音,甚至是呼吸声、脚步声,即可判断为某人。曹颖甫敢于放胆,是因为善于识症,洞幽烛微,心细也。
辨证智圆 轻剂能起沉疴
曹颖甫治老妇脑疽蔓延尺许,前医用治脑疽法治之,三日不见大效。察患者伏被中,恶寒发热汗出,断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之桂枝汤证,用桂枝五分,芍药一钱,加姜草枣轻剂投之。次日,病大减。逐日增加药量至桂枝三钱,芍药五钱,数日愈。
姜佐景慨叹:药皆和平之品,疗效本当平平,然而功出望外……可见惟能识证者方能治病。
黄煌教授指出:桂枝汤为古代的强壮方和疲劳恢复方、经典的调和营卫方,具有解热、抗炎、镇静和镇痛作用。桂枝汤为群方之冠,《吕氏春秋·本味篇》曰:“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姜桂为常用调味香料,桂枝汤的雏形可能就是来自厨房。此案为虚人受邪,宜轻治缓调。如药多而重,则药反过病。且证情疑似,故用桂枝汤轻剂试探,投石问路。既已中的,当再接再厉,乘胜追击,逐日加量,步步为营,而竞全功。倘若从阳证、火毒立论,妄投凉药,徒伤正气耳!需要强调的是,轻药未必力量轻,不能以隔靴搔痒的时尚“淡药”视之。可对照参读另一案:汗出当风,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冷加甚。次日诊之,头、手足心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予桂枝汤原方,汗出不少,病遂告瘥。病家不知是所用是轻剂,惊讶“药力何其峻也”!药简而效捷,经方家并非只会用蛮力,四两拨千斤,同样药到病除,痛快淋漓。要妙在用智也。

胆欲大而心欲小(细),知(通“智”)欲圆而行欲方。

方圆(连珠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