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中的经络辨证举隅(一)
■/石育才
【编者按】作者为兴化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康复学科带头人,主任中医师,泰州市名中医。在女儿石现留学英国期间,石育才向国际著名中医期刊《英国中医》(国际标准刊号ISSN:2049-4289)试投了一篇学术论文,顺利地刊登在《英国中医》2017年8月第6卷第2期第41至42页上,引起了英国学术界的关注。这是继市中医院国家级老中医王少华于美国发表学术论文之后的又一学术盛事。石育才的论文深入浅出,文风朴实,指导临床,切合实际,同期还刊有泰兴籍著名中医学者和临床家、中国《中医杂志》原副社长兼编辑部主任朱步先的文章。石育才的论文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标志着市中医院科研水平再次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同。现摘要连载,以飨读者。
长期以来很多从事针灸人员不甚重视经络辨证,这在临床上就成了阿是先生,不可否认,阿是穴对伤筋之类的疾病有一定功效,但是如何提高疗效,有待针灸临床工作者进一步探索。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加以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特别是在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中运用更为广泛。但运用于内科疾病治疗的则不多。经络辨证方法的独特性,有时可起到其它辨证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运用恰当,则效果尤佳。现列举经络辨证治疗案例4例,以探讨经络辨证在临床中的运用,希望引起同仁的重视。
案例1 盗汗
肖XX,女,75 岁。门诊病人,2014 年8月2日就诊。盗汗5年余,5年来入睡则汗出淋漓,醒来衣湿身凉,曾在本院中医内科予中药调治,病情一度好转,持续约一个半月后症状又复如前,有糖尿病史8年,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尚可,惟白昼恶风怕冷,动则汗出,伴见失眠多梦,心慌不宁,舌质淡红,边有紫气,苔薄,右寸脉弱,当属中医“消渴”“汗证”范畴。乃气阴两虚,卫气不固,络脉瘀阻之候。肺合皮毛主一身之表,故取肺经腧穴为主,佐以补气活血。右寸部脉虚,金不足也,依补母泻子法,取肺经金之母土穴太渊为主穴,佐以关元、气海、足三里、血海,针用补法,以期肺卫得固,营阴内守。连针旬日汗出明显减少,精神好转,又连续治疗十次,告愈,随访四月,未见复发。
糖尿病在低血糖时可表现大汗等症状,所以本病患者查夜间血糖很有必要,以排除低血糖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