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兴中觅旧址
□任兆毓
兴中,即兴化中学。她是我的母校。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那庄严的校门、礼堂,宽阔的操场,至今在我的脑海中还记忆犹新。倘若现在要去寻觅她的旧址,已“新陈代谢”,依稀难觅了。
从当年的轮船码头向西向北进城不远,有一条宽近10米,长300米左右东西走向的大街,叫儒学街,当年的历史教师曾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过这条街的历史文化:自宋至清7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兴化先后出过100多位进士,而出生在这条街上的竟有34人。还说,我们兴化中学的前身叫孔庙,所以她还保留有孔庙的部分建筑物。
母校地处儒学街中段,坐北朝南。正门为一座建在高出街面半米多平台上的高12米、宽10米的四柱三门青石牌坊,它由4根60厘米见方石柱下方南北两边都以半葫芦状抱柱石夹抱,抬头仰望上方石质横梁上有“江苏省兴化中学”红色隶书,下方有高50厘米、厚40厘米的石槛,整座大门浑然一体,十分壮观。
隔街正对校门不远,有一面积约400平方米的圆形小池,俗称龟池。龟池之水,在其河床以下暗通城外沧浪溪。因此,每逢发水时节,龟池里间或发出轰鸣之声,池水翻滚上涨,形成独特奇观。人称池下有“神泉”“神井”,寓意为“文思如涌”。池上架一座南北走向的长约10米、宽近2米单孔砖石结构的拱桥——步蟾桥(取“独步蟾宫、金榜题名”之意,又名状元桥)。远观池桥,恰似一艘待载昭阳学子上京赴考的舱篷小舟。龟池向南,是东西方向千余米的城墙。沿墙土坡向上,高一丈八尺,爬至城墙之顶南望,近处,小南门居民的住房鳞次栉比;远处,可见南官河波光粼粼,渔帆点点。
走进学校大门,向北不远,路旁有一方磨盘大的青石龟碑,翘首南望,似乎奋力向南爬行,像要奔入龟池的神态。
再向北向东,是一方占地两千多平方米的庭院。转首北望,庭院北侧之上有一高大的建筑物,宛如展翅凌空的苍鹰。据说这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原先供奉孔子牌位的大成殿,当时已成我们师生集会的大礼堂。这座建在高出庭院地面2米平台上的重檐斗拱飞角的大礼堂,东西长40米,南北进深24米,堂内地面至屋脊鸱吻高26米。前有近千平方米的平台,平台通向庭院有一座宽约9米的12层玉石台阶,其正中央镶砌着一块宽2米、长6米、镌有祥云缭绕、二龙戏珠的浮雕,使大礼堂显示出庄严、雄伟、气势非凡的气派,也让我们感叹我国雕塑艺术底蕴之深厚。
沿大礼堂向东,穿过小街,便是一片占地十多亩的大操场。听当地老人说,当年,日本侵略军的飞机轰炸兴化城,炸死炸伤许多无辜市民,炸毁了上百间民房,这操场便是炸毁的民房填平的。在操场的东北角,有两间体育室,内放体育器材,有一位张老师居住。张老师教高中体育,是国家篮球代表队成员之一,常出国参加篮球比赛。当年我们每天来到操场早锻时,总是看到他表情严肃,两手扶地,两脚蹲地,像是在“练功”,其实不然。听人说,有一年他去日本参加篮球赛,日本队员看到他球艺很高,嫉妒在心,竞赛时,有个队员故意给了他一黑拳,使他下腹致患,夜不能寐,每当凌晨,疼痛难忍,为减轻些疼痛,他不得不起早这样蹲着。张老师的这两手扶地,两脚蹲地的严肃情景,至今还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毕业后我曾几次探望过母校,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听说十年浩劫初期,大门、大礼堂等被人为拆除、毁坏,甚觉可惜。但撤县建市后的今天,我再去寻觅她的旧址时,眼前展现的儒学广场的一切情景令我十分欣喜。
利用旧有遗迹加上新的文化元素而建成的儒学广场,充分彰显了兴化水乡的人文特色,是兴化人民的好去处。在这里,有一组孔子讲学,群弟子倾听的雕像;有为纪念状元宰相李春芳而立的“中原才子”石坊;有为旌表宗周、宗臣的“父子科第”牌坊。那儿还有吴甡故居、陈五房士第、毕飞宇工作室、兴化文学馆、施耐庵文学研究院等等。
吴甡故居,俗称“宰相府”,占地1500多平方米,灰砖小瓦高檐,比较完好地保存有大厅、花厅(照厅)、穿厅(堂屋)、正厅四进高大轩敞的厅堂(即原建筑群的第四、五、六、七进)和东院(包括书房及三进附属房屋)。花厅内原悬有上下两块大型精制金字匾额,上匾为“平章纶阁”,下匾为“力任劳怨、克乂澄清”。穿厅内悬有吴甡根据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圣旨“允卿嘉遁”而自题的“嘉遁堂”金字匾额。
毕飞宇工作室的小说沙龙对兴化文学爱好者提供帮助,研究、指导写作;工作室内的广场书屋服务广大市民,为兴化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精神休憩”的场所。书屋内陈列图书2万多册,都是精品,每周末全天开放,每次由一名义工老师辅导阅读,并与读者交流。这对丰富兴化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广大市民的思想文化素质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儒学广场与之相连的古巷中,还深藏着许多园林,如御史巷内的元代“昭阳诗派”成廷王圭“居竹轩”,徐家竹园巷内的清代书画家徐退竹园,广场之南濒临沧浪溪的明代百花洲、清代桃李园等等,园内各种花卉,争奇斗艳。在古陈八房建筑群内还有一座历经730多年风雨的元代楠木大厅和一株已有600年以上树龄的古黄杨树。儒学广场的优美一言难尽。
母校旧址在何方?古城今朝大变样,撤县建市伟绩创,儒学广场美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