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争议 有火花
毕飞宇工作室小说沙龙侧记





□本报记者 郭亚群
2017年12月30日,夜。雾霾笼罩着小城,车灯在迷蒙中为路人探索着短暂的方向。2017年12月31日,清晨。第一缕阳光冲破雾气,竭尽全力驱散着残留的阴霾。
上午9:00,文化馆。我们迎来了毕飞宇先生、朱辉先生、庞余亮先生,还有著名学者、南京大学资深教授、扬子江评论主编丁帆老师。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2017年的最后一天,毕飞宇工作室·小说沙龙第一次从工作室移步到文化馆,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参与和分享。外面很冷,我却在剧场中感受到了‘小阳春’的来临。这是文学的力量,她是一股暖流,在寒冷的冬天显得尤为可贵。从2014年12月6日至今,毕飞宇工作室·小说沙龙已经举办了11期,今天是12期。12是个好数字,一年有12个月,人有12生肖,还有12星座,12预示着圆满,12也预示着新的开始。”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紫金山文学奖的得主刘春龙的致辞下,毕飞宇工作室第十二期小说沙龙正式拉开帷幕。
此次讨论的小说文本《漏水》讲述了一个有着心理疾病的男子在婚姻的迷宫里寻找、挣扎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我”有着严重的心理疾病,疑神疑鬼,怀疑家里漏水、怀疑妻子出轨,对身边的人和事产生各种莫名其妙的臆想。
“这个小说中有些细节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说,‘我’作为一个银行的信贷科长,怎么可能坐在宾馆的台阶上,还去过宾馆的前台。即使作者把他定义为神经错乱,我觉得错乱得还不够,也难以让人信服。文中有一个精彩的细节,我请好友来家里喝酒,小兰左一遍右一遍地敬他,而且还眉目传情。我还是男人吗?竟然无动于衷?小说中这样的漏洞还不少。我觉得这些漏洞都严重地削减了小说反讽的力度。”“《漏水》的情感与情绪,似乎略微外露了一些,是否有些地方能再藏一藏,如兰的母亲那句“黄皮包骨”,梦中喊婉兮妈妈之类。”“我觉得这个小说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情感和精神方面的支撑,小说意在表现现代人的不安和焦虑,但是这个不安和焦虑有些空洞。第二点,人物关系上有点问题,人物之间的连接不够紧,作者可能是要让婉兮和兰形成某种对应关系,或者因果关系,但这种关系最终没有完成。”“我觉得这个小说讲述得过于清晰有条理,小说的主人公精神应该是错乱的,所以我觉得如果用碎片式的写作方式可能会更好一点。我觉得漏水的意味没有充分地写出来,漏水没有和主人公的情感建立一种稳定的联系。另外,他与几个女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写透,这几个女人也没有对主人公的行为、命运、结局产生什么影响,有点浪费的感觉。”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有四位本土的文学爱好者与四位嘉宾一起坐在了小剧场的舞台上,相比之前他们的准备更加充分,当然也似乎有些许拘谨,话锋比以往柔和了很多。
“小说的作者是有追求的,但是能力没有达到。作者在写这个小说的时候,自己头脑中的清晰度还是不够。小说的题目是漏水,一开始就写漏水是可以的,但是这篇小说开头的最佳点应该在什么地方呢?如果让我来写,我会将第九段的第一行作为开头——‘现在这个城市里几乎所有宾馆的前台都和我吵过架’。”小说沙龙的“课代表”庞余亮先生淡定从容,一边引导着各位文学爱好者发言,一边提出自己的想法。
“我接到《漏水》这篇小说时,对它是充满期待的,我希望可以像上一次那样喜出望外,但是看到最后我一盆凉水浇到脚。我很不满意,我看出了作者对生活的切肤之痛,我也看出了作者经过了精心的谋划,可惜在我看来都达成得不好。”《雨花》杂志主编朱辉先生一出场就将原本柔和的画风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比如说漏水,可是这个漏水事件本身和婚姻出现问题没关系,硬贴上去的,这叫“穿靴戴帽”。另外这个小说里的婉兮和胖女人也许也有那么一点意思,但是这两个女人包括老婆兰,没有一个人深度介入主人公的生活,跟这个漏水事件更没有关系,整个小说支离破碎。”犀利、尖锐的言语并没有让现场的气氛变得紧张,在这里没有作者,只有文本,没有赞美,只有批评,这正是小说沙龙的特色,也是小说沙龙吸引各地文学爱好者的根源所在。
“刚才朱辉老师讲,漏水也好,家庭生活也好,没什么关系,支离破碎的。对这个我还有点不同的看法呢。以我目前的判断来看,这个小说就是去探讨心理层面的问题的。这是一个有问题的人,他应该就是碎的。如果我来写,我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把它打碎。我可能会处理得更乱。在这个乱的过程中,让读者自己去把它内部的逻辑找出来。”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毕飞宇先生当即就对朱辉先生的看法提出了不同意见。“水和婚姻生活没关系,我觉得没关系是没问题的呀。他本身就是一个病人,很可能漏水就是不存在的。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漏水这个事件没有处理好。漏水是真实的也好,幻听的也好,你到底是把这个精神病人往清晰的方向上走,还是往模糊的方向上走,这都是一个方向。”小说沙龙已经是第十二期了,这是活动有史以来第一次嘉宾之间产生了意见的分歧。这或许可以说明,此次的小说文本选取得是非常成功的。因为越是有争议,才越有讨论的价值,我们需要的不是和和气气,意见相左也许才能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
“什么是好小说?一种是靠曲折的情节取胜,这个是传统小说的写法,情节有节奏感;第二靠视角取胜,找到一个好的视角,小说就成功了一半;第三是以构思取胜;第四是以题材取胜;第五就是靠语言的张力;第六是靠悬念取胜;第七就是以人性为基点来揭示人性弱点的,尤其是写悲剧的;第八就是玩技术魔方,比如后现代小说,在技术层面玩小说魔方。根据这几点我要讲的是,这个小说实际上具备了三个元素,但是这三个元素都没有充分发挥好,一个是题材,这个是一个特殊的题材,第二个,它用了悬念,漏水就是一个悬念,看似与情节没关系,但这恰恰是这个心理病人的心结。第三个是视角。它的视角是叙事者和‘我’,但她没有处理得和谐自然,最可惜的是,叙事者先看到了这个男人就是个疯子,要我写的话我会把它处理成疯与不疯之间,我不给答案。让这个答案来扩张它整个社会认知的空间。”前一晚从福州赶到小城,而且还带病参加活动的丁帆老师毫无保留地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好小说的框架标准。“我觉得漏水这个意象如果写得好的话,就会成为这个小说最大的亮点。也就是小说的素材如果处理得好,能够充分挖掘小说的内涵和提升小说哲思层面的定位。另外题目,漏水是一种现象,延伸到心理现象扩展到社会现象,这个小说的结尾滴答滴答哗啦啦,这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幻听的症状,我就想到了,用幻听中的这种带有象声词的意象会好一些,‘漏水’改一个字,变成‘滴漏’。这个既可以涵盖社会哲思层面的意味,也可以涵盖小说主人公‘我’的病态的心理感觉。”尽管公务繁忙,但丁帆老师还是十分仔细地备了课,他不仅仅提出了小说的修改方向,还就文本给出了详细的修改方案,甚至具体到了题目中的一个字。
坐在台下的200多人,大多都是写作的初学者,我们都在摸索着、探寻着,在文学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羁绊,也会遇到迷雾。台上的嘉宾用自己的光芒为我们驱散阴霾,照亮一小段路,让我们可以脚踏实地地走好当下的每一步。
11:30,太阳伸了个懒腰,得意洋洋地悬在人们的头顶,雾霾消散,这一刻,小城,温暖如春。
(摄影 张娈鸾)
丁 帆
毕飞宇
朱 辉
庞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