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漫漫乡医路(七)

2018-01-15 09:11:05

■/赵家定

(四)抓好卫生院基础建设

争取县、乡两级领导支持,选址建好公社卫生院复式门诊,病房和职工宿舍等附属设施。由于事业不断发展,人员增加,仅有三间草屋门诊已不够需要。在公社支持下,我们先选址在荡朱庄东南角三面临河的原庙墩空地上,建起了朝南两幢,朝东一幢房屋。后又选址在荡朱庄河南,由公社划拨的5亩农田做院址,县卫生局下拨2万元资金支持,建成一幢300多平方米的复式门诊,及四幢职工宿舍、病房和食堂等附属设施。在建院过程中,医务人员和赤脚医生发挥主人翁精神,撑船拉纤,运砖瓦、做小工,节省了大量开支。

至此,公社卫生院已初具规模,我在主持卫生院工作十年间,包括开展计划生育等工作所取得的业绩,得到县主管部门和当地干群的肯定。回忆这段经历,深感创业艰辛、青春无悔。

(五)在农村实践中成长

在那个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年代,在那农村经济十分落后的时期,我们这些城里长大的孩子,初到农村工作倍感艰辛。当时荡朱乡许多村庄没有一条砖质路面,找不到盖有棚屋的茅厕,甚至在少数村庄找不到一间像样的砖瓦房,遇到雨天去村里出诊或开展防疫工作,道路泥泞不能穿鞋,只能打赤脚在混合着粪水和碎瓦片的路上艰难行走,少数村庄甚至用船“拉渡” 和外庄相通。我们在冬天,深夜到几里路外的病家去出诊,贫困的村民拿不出一口热水来招待,是再常见不过的事。绝大多数农家冬天的床铺上垫的是芦菲。在农村工作十五年,因我童年时代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凭着我对工作的满腔热情,愉快地、创造性地工作着。我除了卫生院的本职工作外,还担任社直机关团支部书记,还要接受公社分工,带领医务人员去生产队支农,插秧、收稻、除草、积肥。经常带队深入到村,送医上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一年夏天发大水,农田岌岌可危,公社安排我巡查“中丁圩”,我单身一人,穿着塑料薄膜雨衣,卷起裤子赤着脚,柱着树枝顶风冒雨巡查在近三十里路泥泞的圩堤上,当时风大雨急路滑,四周无一行人,随时都能滚下大河。

我在农村基层多年的工作中,接触了许多乡村干部、农民和乡村医生,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潜移默化的教育我、改变我,他们成了我青年时代的良师益友,而使我受益终生。当年的卫生院是一个团结向上的群体,既有王桂兰、付俊峰等强有力的行政后勤保证,又有事业心强的薛寒、赵庆德及郭界平、李国璋、陈富金等医生的支持,更有吃苦耐劳、肯学肯干的王廷余、徐维明等一大批赤脚医生的敢于实践,才出现了当年我乡农村卫生工作生动活泼的局面。

在荡朱乡十多年时间内,我大量的精力花在了医院的发展和管理上。为适应农村医疗工作,在坚持不脱离临床实践的同时,我分别去兴化县人民医院内、外科各进修学习一年,拓宽了眼界,也为提高公社卫生院的医疗质量和管理发挥了较大作用。

1976年秋,县卫生局在我们荡朱乡陈家、杨家大队举办推广中草药使用的现场会,筹划安排、准备现场、撰写材料我一个人连轴转,终于累倒。现场会结束当夜,突然感到天眩地转,被县人民医院以“眩晕症”急诊收治入院,并迁延多年。在县卫生局和公社领导的关心下,我于1978年12月26日调至兴化县中医院工作,离开了我为之创业奋斗15年,奉献了自己青春的第二故乡——荡朱乡。

(完)


2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