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纯粹的经方家(三)

2018-01-15 09:13:33

■/杏  仁

身正行方  梅花气概长留

《曹氏伤寒发微》《金匮发微》是曹颖甫一生研究仲景学术的呕心沥血之作,继承而不沿袭旧说,创新而不谬逞新奇,切合临床,启迪后学。《经方实验录》记载了92例病案,依经方为经、实验为纬、理论为花纹,深入浅出,简明实用。案例翔实,读之如身临其境。所谓花纹,是指师徒间的切磋问答、思维碰撞,如同“黄煌经方沙龙”那样的发帖、跟帖,非常好看,活泼、风趣、幽默,甚至还会冒出时髦的现代“网络语言”:“倘有识者见此,抑虑其笑坏牙齿乎?呵呵!”呵呵,让人忍俊不禁。师生一灯相对,不觉东方既白。这与我们沉醉于经方沙龙,黄煌老师也陪伴着我们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何其相似乃尔!

曹颖甫治学严谨,不尚空谈,胸怀宽广,博采众长,虚心抗志,甚至不耻下问。有感于误治失治难免,倡导会诊:“一医之不足以恃,会数医而共图之。”他亲身试药,认为“药不由于亲试,纵凭思索理解,必有一间未达之处。”如乌头桂枝汤,仲景曰:“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曹颖甫指出,这是药已中病的瞑眩反应:“此非亲验者不能言……服后遍身麻木,欲言不得,欲坐不得,欲卧不得,胸中跳荡不宁,神智沉冥,如中酒状。顷之,寒痰从口一涌而出,胸膈便舒,手足温而身痛止矣。”这在动物实验、化学分析尚不昌明的时代,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这种“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精神,激励了多少炎黄子孙,为了中医药学的探索与发现不惜付出心血和生命。

少年曹颖甫即以厚道著称,人呼“曹憨”。至悬壶沪上,门庭冷落,依然不慕权贵,坚持为贫民诊病,诊金菲薄甚至分文不取、赠钱送药。为生计,宁可卖诗赈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艺术大师吴昌硕1926年专门为他写过一幅字“曹颖甫卖诗行医”。浙北诗人诸文艺1946年为曹家达先生而作的长诗《成仁篇》吟咏道:“卖诗行医维吾素,饥驱不为物逐逐。”一个会写诗的医者,一个会行医的诗人,终于得到有中医“祭酒”之称的丁甘仁的垂青,受聘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席。

曹颖甫尤善画梅,以梅言志。他笔下的梅花清雅孤傲,暗香浮动,恰似他的风骨高洁,正气凛然。黄煌教授说:“经方家大多性格直率,敢于直言,不随波逐流,更嫉恶如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曹颖甫与范文虎。”袁世凯称帝时,贿请各地名士乡绅劝进,曾做过他老师的一个亲戚,受袁氏贿赂,欲当江阴代表,他毫不留情,严辞斥责。1937年12月7日,面对日寇烧杀奸淫,曹颖甫扶杖而出,不畏强暴,竟惨遭杀害,倒在血泊之中。

龙砂苍苍,江水泱泱,大医之风,山高水长。经方济世,寒梅流芳,忠肝烈胆,代代传扬。

谨以此文,纪念爱国中医曹颖甫先生遇难八十周年。

(完)

正行


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