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历史的天空有朵云

2018-01-19 09:29:16

——读长篇历史小说《魏孝文帝》

□唐应淦

在快餐式文学日渐盛行的今天,一本书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赢得读者的认可,必须是充满内涵和魅力的。周思源与单玫合著的长篇历史小说《魏孝文帝》当属这样的作品,在引人入胜的同时,还让我不断回读、复读,爱不释手。而且,读着读着,会让我从浮躁归于沉静,并品出很多味道来——作品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准确重温,对历史人物的审慎还原,对历史场景的艺术再现,对现实社会的积极暗示,都给了我无限的惊喜。

当下,历史文学已经逐渐成为文坛亮点,有像二月河、熊召政等人的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有像苏童、刘震云等人的新历史写作与革命历史写作,还有戏说类、新编类、反讽类的先锋历史写作,历史题材文学日益呈现出多元的状态。但不管什么形式的历史小说,牵涉到的历史文化细节都必须是经得起推敲的。这点,《魏孝文帝》做到了,这得益于作者对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广泛考证和准确记录。

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更替迅速,北方民族纷纷南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史称“五胡”。这些民族以及他们所建立的37个小政权,如鄯善、龟兹、疏勒、于阗、粟特、普岚、破洛、吐谷浑、高句丽等,在小说中均有准确的介绍。作品中最为复杂的是各类职官的称谓、职责等知识,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太上皇、太皇太后、皇上、太后、太子之外,还有像正一品的太师、太傅、大将军,从一品的都督诸军事,正二品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尚书令、征东西南北将军,从二品的尚书仆射、紫金光禄大夫,正三品的吏部尚书、鸿胪、中书令,从三品的御史中尉、将作大匠,正四品的给事黄门侍郎、城门校尉,从四品的尚书右丞,正五品的员外散骑常侍,从五品的洛阳令,正六品的虎贲中郎将,从六品的骑都尉,七品的中县县令,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却介绍得丝毫不差。包括对负责君臣车驾、仪仗、护卫和歌舞表演的卤簿、宗子羽林和女兵等,都进行了客观的描述。甚至连后宫中的保母,作者的写法也很规范。文中介绍:“每个皇子和公主都有一个专门的保母,另外有专门的宦官和宫女使唤。”这保母是指古代宫廷中抚养子女的女妾,不过她们的待遇远高于一般的宫女,尤其是太子一旦即位,他的保母会被尊为保太后。而且,在北魏的历史上,就曾经有两位保太后在太后薨了被尊为太后。文中的“保母”并不同于现在宽义的“保姆”,更不是“保姆”的笔误,可见作者援引历史文化知识的笔法考究。而在服饰发型等方面的知识介绍,同样考究。文中有段种行为太子拓跋宏梳理发型的描写:“小心翼翼地将太子的头发分成四绺,编成四根辫子,用金线扎上,各系上一根红绸带”,又“用双手拢起四根辫子往上翻到头顶,再回卷成一个髻,用金叉固定住了,最后往发髻前插入一根金针。”其实,早在曹魏时代,就有了这种反绾髻。《国宪家猷》有云:“魏武帝令宫人梳反绾髻。”而鲜卑男人发型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在脑后梳出一根根辫子,所以当时南朝人都称北魏为“索虏”。试想一下,贵为太子,除了要精心梳理出几根辫子,还应该反绾成髻,以符合当时追求发型高而大的时尚,至于装饰有金线、金叉、金针这类贵重饰品,那更是情理之中。在洛阳龙门石窟中的宾阳洞中有一幅浮雕,其中一队礼佛者所簇拥着的就是孝文帝。礼佛的大臣穿的都是汉朝服饰,孝文帝本人也是汉人帝王衣冠,正如小说在《帝后同歌》章节中所描绘的那样:“身穿明黄红边宫锦滚龙云海大龙袍,头戴纯金嵌宝垂珠帝冕的皇帝……款款走来。”在作品中,其他的诸如大到祭司、占卜等活动,小到宴席上的编钟、石磬、陶埙、胡笳、羌笛等乐器,甚至连餐桌上的汤饼、黍馍和肉馒首(其实就是今天的肉包子,但“包子”这一名称到宋代才有),所有这些历史文化知识的介绍,都有理有据,有案可稽,绝非天马行空地胡编乱造。我记得有部抒写秦朝风云的影视作品,宫廷宴席上赫然出现了一堆堆的葡萄。事实上,据《汉书·西域传》《史记·大宛刊传》等史料记载,葡萄在汉代才被引进到我国,而出现这种“超前消费”的失误,正是因为编剧或导演历史文化知识的欠缺,不能不说那是一种“历史的遗憾”。

作为历史小说,它的主体是小说,这就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魏孝文帝》便是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展开七彩的奇思妙想,对诸多人物进行了生动呈现与审慎还原。这其中,有褒贬不一的太皇太后冯雁,有心地善良的废皇后冯芸,有不守本分的幽皇后冯蕙(历史上这三位女子其实都是有姓无名,但因为小说叙述的需要,作者都替她们取了名),有雄才大略的孝文帝拓跋宏,有软弱无能的太子拓跋恂,有博学隐忍的太师申文秀(他的原型应该就是历史上陪孝文帝读书的王睿),有忠心耿耿的太监抱嶷,有奸诈顽固的太傅拓跋丕,有急躁冒进的殿中侍郎拓跋隆,有知恩图报的将军宇文颉,有视死如归的南阳太守房伯玉,林林总总近200个人物次第登场,大多数是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而其中,我最想谈论的是两度临朝称制的冯太后和锐意改革的拓跋宏。

虽然早在公元386年鲜卑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就已经有了迁都平城和任用汉族地主为官的改革举措,但真正全力支持并积极启动改革的,还是从冯太后开始的。据《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冯太后守寡之后,生命中走进过两个男人:“太后行不正,内宠李弈,显祖因事诛之,太后不得意。”“王叡出入卧内,数年便为宰辅,赏赉财帛以千万亿计,金书铁券,许以不死之诏。”假如我们抛开她的私生活不谈,只客观评价她的政绩,那该当别论。中国历史上临朝听政的太后并不少,但除了当上皇帝的武瞾外,就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而言,几乎没有一个超过冯太后的,因而冯太后有“千古第一后”之称。还在拓跋宏5岁登基时,她就深知“将来大魏统治得好坏,能否广行汉制,以壮大大魏国力,关键在于有无一大批熟知经典与历代兴亡教训的官员”,这可视为改革念头的萌发。接下来对太子太师申文秀交代:“鲜卑有族,有语言而无文字,无典籍……从今往后,只要不在朝堂,便可不讲鲜卑语。”再后来亲自撰写《皇诰·定都篇》言及定都洛阳的优越性,甚至直接对入宫后的冯蕙挑明:“法与时随,世无一成不变之法。大魏若要兴盛,尤其若想统一天下,必须改革许多陈规陋习。”这些则算得上是将改革的小行动和大方向都形成初稿了。而在朝堂之上直接说“我想大魏必须从速建立官吏俸禄制度”,则是向全体臣子吹响了改革吏治的进行曲。接下来,又接连实施了三长制和均田制,扩大改革成果。即便在弥留之际,都依然嘱咐孝文帝:“万一立储后废太子另立,不再赐死其母。”破除北魏这一“子为储君,母当赐死”的老规矩,委实是善事一桩,功德无量。可见,冯太后的改革之心,一直贯穿在她权倾天下的后半生中。

当然,影响深远的北魏改革,是北魏政权群体智慧的结果。无论算到冯太后头上,还是孝文帝头上,都是贪天之功,不符实际。但是,如果没有冯太后的大力支持,没有目光高远、意志坚定、智慧超群的孝文帝的坚决推行,那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一定会改写。雄心勃勃的孝文帝早在亲政前就曾意气风发:“大魏欲以文化天下,亦应化天下文壮我自身!”亲政之后,孝文帝更是进一步强化改革,先颁布了《均田令》,再巧计迁都洛阳,实行全面的汉化政策。迁都以后,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人必须把洛阳看作自己的家乡,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他以身作则,将皇族的姓氏拓跋改为元,自己更名为元宏,并带头娶汉族大臣的女儿做皇妃,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人为妻。以语言改革为例,《资治通鉴》中是这样记载孝文帝口谕的:“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坚定和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政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对历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正如梁启超所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改革过程中,孝文帝那深谋远虑的品质、坚定不移的态度、大义灭亲的行动、率先尝试的精神,都在小说中借助于一幅幅恢弘的历史场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艺术再现。改革的进程一波三折,险象环生,但作者的生花妙笔却让故事情节一气呵成,摇曳生姿,读来酣畅。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源动力,是文明进步的添加剂。事实上,华夏的五千年历史就是改革的历史,一代代进取开明的统治者,总是不断地除旧迎新。从通过战争夺取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到禅让制是改革,从结绳记事到使用文字是改革,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是改革,从分封诸侯到建立郡县是改革,从“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到“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史记》)还是改革,而孝文帝的诸多举措更是脱胎换骨的改革。每一次改革,总会带来诸多阵痛,但又总能给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新中国的领导人当然更加明白,改革是发展之道。因此,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神州大地翻开了社会大变革的新篇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功。

改革,当然不是一朝一日之功,《魏孝文帝》就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借鉴,给现实社会以积极的暗示。迁都有阻力,怎么办?孝文帝先是不断放风,然后朝廷激辩,再使缓兵之计,最后采用类似于兵法上“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的战略战术,择天时地利,逼得苦不堪言的南征官兵退而求其次——答应迁都。环顾身边,我们现在的许多改革措施,同样会遭到大批既得利益者的极力反对,那决策者不妨从孝文帝的身上吸取一点经验教训,也许会取得异曲同工之妙。改革,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改革者未雨绸缪、通盘考量。冯太后知道:“大魏欲长治久安,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而且是多方面变法改度。”在制定俸禄制的过程中,大臣高闾也提议:“深感必须同时进行其他改革,否则恐无大用。方才皇上言及此次巡视中所见荒地连片,就涉及大魏一个极难解决之根本问题……”君臣共议,权衡再三,结果孝文帝最终拍板:“实行均田,每人若干亩。”正是有了这样的配套改革,才让朝廷彻底摒弃了对宗主赋税、徭役、兵役的完全依赖,既集权中央,又顺应民心,国力大盛。那不妨再来比对一下我们身边的一些改革。房价高涨,百姓叫苦,于是政府出台诸多建房购房住房制度来调控房价,可收效甚微。为什么?住房牵涉到施教区学区房,那是否也应让教育制度跟上步伐做些变革?建房和购房都涉及到银行贷款,是否又应该对金融制度作些变革?此外,是否还会涉及到农民工和小产权房等等领域?再比如,医疗制度的变革,是否又牵连到医药卫生体制、劳动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养老制度的变革?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认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的,因循守旧不知变革,我们岂不还在寄居山洞、茹毛饮血?习总书记谆谆教诲过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因为这样,《魏孝文帝》的现实意义就更明显:改革者要有全局观念,深入调研,多方听取意见,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的研究,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才能统一思想,天下归心,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共建和谐社会。

解读历史文本,一定要融入个体真切的生命体验,不然,历史书写及有关的历史观点就容易变得冰冷而枯燥。但读《魏孝文帝》这本厚重的著作,绝不会有这种冰冷和枯燥之感。相反,常常会不断感受到那些貌似寻常、中规中矩的学术文字背后,有一份对现实社会的执着关怀与火辣眷恋。

综上所述,《魏孝文帝》这本书具备多元的价值——史学的、文学的、政治的,它围绕着孝文帝改革所展开的重重悲喜,动情讲述的是已经小说化的历史。我突然发现,原来,历史的天空有朵云,这朵云从远古悠然飘来,它就是魏孝文帝,投下的是坚毅的目光、磁性的嗓音与历史的智慧;历史的天空有朵云,这朵云在今天深情驻留,它就是《魏孝文帝》,尽情折射的是作者对历史的现实认知和感悟,是我们这个时代在历史要素、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艺术审美等诸多方面发生的深刻嬗变。因此,我们应该感谢那一段段难以忘怀的历史,感谢那一项项石破天惊的改革,感谢这两位辛勤笔耕的作者——周思源先生和单玫女士。记得《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有段解说词:“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却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在此,我想化用一下作为此文的结尾,并向两位作者致敬: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创作者,却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

5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