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
□房干森
当空气中弥漫着腊香的时候,我恍惚中闻到了儿时老家的年味——
一进腊月,集市上的人就像赶趟似的多起来了。商店里、缝纫铺、杂货店、菜市场甚至连理发店都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家都紧张而忙碌着,老家的年味也就此开始了。
俗话说“吃了腊八饭,快把年来办”。腊八之后,村民们就忙活开了,张罗的第一件事就是“杀年猪”,也就是杀猪过年的意思。在我们老家,几乎每家都会养几头猪,除了卖一两头猪贴补家用外,不少人家会留上一头猪供自家宰杀。好的年景我家也会“杀年猪”的。那些年的腊月虽然很冷,但“杀年猪”的日子却很温暖,大家都溢满了欢乐。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那些在外打拼的游子们都陆陆续续从繁华的都市里大包小包地回到了老家,整个村子充满了欢声笑语。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年是中华民族一个千年的约定,故乡在哪里,根就在哪里。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村里的乡亲们不讲究吃什么,要紧的是在傍晚时分,摆供上香,然后点响一串小鞭和四个鞭炮,恭送灶王爷上天,为的是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过了“小年”,过年的准备工作就更加紧锣密鼓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忙年”:备柴火、磨豆腐、舂米粉、蒸米团、炒豆子、炸炒米……直至把家中大大小小的坛罐等器具都装满为止。同时,村子里的舞龙队也开始排练,锣鼓铿锵地敲起来,唢呐欢快地吹起来,大街小巷里透出来的全是化不开的年味。
到了大年三十,天还未放亮,父母就早早地起床忙“年夜饭”了,我们跟在父母的后面做着小帮手。中饭过后,我们便一心忙着贴春联了。当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上了红火的对联时,新年的气息如开启的酒坛,浓香扑鼻而来。
大年夜是过年的高潮时刻,尽管那时还没有电视,更没有现在这样热闹好看的春节联欢晚会,但积攒了一年的美味佳肴,仿佛只为这一刻大放光华。在烟熏火燎、雾气腾腾的厨房中,母亲在大显身手。一家老小围着难得的“年夜饭”——芋头一定要有的,预示着来年“遇好人”;肉、鱼必不能少,意即“六六大顺”“年年有余”;不能喝白酒的就喝点米酒,象征着“天长地久”…… 吃着丰盛的美味,享受一年辛勤劳动的成果,在一阵阵爆竹声中,共同辞旧迎新。吃完了年夜饭,就进入了“守岁”环节。“守岁”是辞旧迎新的重要一环,也是延伸年事的庄重时刻。据说,岁守得越晚,来年幸福就越多,万事就越顺利。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嗑瓜子,试新衣,发压岁钱,热热闹闹到小半夜。
过年的重头戏是拜年,这在老家的小朋友心目中可是一件大事。先要准备好放糖果、瓜子的袋子,再去寻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还要商定一条最佳的拜年路线。大年初一早饭一吃,几个早就约好的小伙伴便聚到一起,大家都是新衣服新鞋子,踏着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巷道,脚下如装上弹簧一般,很快将村里挨家挨户跑了个遍。
这些年,由于种种原因,我很少回老家过年了,但儿时过年时所感受到的那份温馨、那份愉悦,对久居小城的我来说,是无法从记忆中抹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