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
■/杏 仁
我有一枚书画闲章,镌刻有“游戏”二字。游,游于艺也;戏,戏于墨也。寓意志在岐黄之道,而以翰墨丹青为诊余一乐也。
游戏,容易被理解为小时候的嬉戏、打闹、涂鸦、搭积木、跳皮筋、玩泥巴,成年人的垂钓、驴行、掼蛋、打麻将、抖空竹、广场舞,大多是消磨时光、自娱自乐的行为,有时还定义为不负责任、玩世不恭的态度。游戏被赋予了消极的色彩,以致我们不敢轻言游戏,因为:“如果你游戏人生,小心人生游戏你。”
然而,游戏的本来含义并非贬义。游戏是个合成词,分而言之,游是在水面上自如的身体活动,也扩展到自由的陆地上的游走和天空中的遨游。戏是指随意的玩耍、玩笑,虚幻而非真实。
孔子说“游”:“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优游于礼、乐、射、御、书、数,才能塑造心身俱健、人格完美的“君子”。 庄子说“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庄子·逍遥游》)。前者是对仁义道德的补充,后者是游于道、游于自然的逍遥。
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认为,游戏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什么现象标志这野蛮人达到了人性呢?”席勒的回答是:“对外观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游戏的冲动来自生命力的盈余。人生的最高、最完美的境是游戏,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
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成人的世界是严肃的。成人即使在游戏中,仍需遵守相对严格的游戏规则。对成人而言,游戏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休养生息、放松心情、业余调剂而已;而对于幼儿,游戏几乎是生活的全部。教育家陈鹤琴说:“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在“老鹰抓小鸡”的追与逃、“躲猫猫”的藏与找、“扮家家”的想像与模拟中,释放情绪、积累经验,发展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创造能力,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容颜可以老去,心灵永远年轻,“Kidult”(意译“装嫩一族”,由孩子Kid和成人Adul合并而成)就是一群“长不大的孩子”,有点类似“老顽童”。他们以未泯的童心处世,爱玩、贪玩、会玩,在他们的案头,有大部头的专业书籍,也有《安徒生童话》甚至小人书。
唯网络游戏饱受争议。少数青少年沉溺其中,会患上“游戏脑”综合症。多动、抽动、烦躁、颓废、内向、自闭,分不清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荒废学业,浪费青春,摧残身心,令家长忧心如焚。所幸的是,他们最终会正确对待网络游戏,成长、成熟,回归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