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说龙,谁有真龙天子之命?
□陈学文
在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有鳞有须且能兴风作浪的神异动物。关于龙的长相,古人常用“九似”来形容: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在封建社会,人们认为皇帝是天上的真龙下凡,所以皇帝又被称为“真龙天子”。皇宫所用器物及皇帝所穿衣物都以龙的图案为装饰,不许他人染指。
方腊原是歙州的樵夫,有一天去溪边净手,“水中照见自己头戴平天冠,身穿衮龙袍”,便对“吃瓜群众”宣称自己是真龙天子,于是借机造反。显然,方腊是在说瞎话、编故事,但“吃瓜群众”为何轻易相信了呢?因为平天冠、衮龙袍都是皇帝穿戴的东西,因而他们相信方腊有天子之相。
方腊被宋江打败后,阮小七杀入方腊的内苑深宫,搜出平天冠、衮龙袍、碧玉带、白玉圭、无忧履后,心里想道:“这是方腊穿的,我便着一着,也不打紧。”便一一穿戴在身上。阮小七本来只是想过把皇帝瘾,开个玩笑,却不料被童贯手下大将王禀、赵谭看到,发生争执,差点打起来。就因为这事,后来阮小七被追夺了盖天军都统制的官诰,又成了平头百姓。可见皇帝的衣物是不能乱穿的,搞不好就有造反嫌疑。
梁山好汉中有几条龙?单从字面上看,绰号中有“龙”的一共有5位:入云龙公孙胜、九纹龙史进、混江龙李俊、出林龙邹渊、独角龙邹润。其中公孙胜、史进、李俊位列天罡星,邹渊、邹润叔侄位列地煞星。
仔细推敲一下,梁山好汉中与龙有关系的其实还有好几位。
比如童威、童猛兄弟,一个唤做“出洞蛟”,一个唤做“翻江蜃”。传说“蛟”是龙的前身,栖息在深水里。“蛟”修炼一千年,就会沿江入海,化而为龙。“蜃”长得很像“蛟”,算是“蛟”的一种,生活在海边。它有一种特殊本领,吐出的气会幻化成各种各样的楼台亭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海市蜃楼”。不管怎么说,“蛟”和“蜃”都等同于龙的幼年,它们都要经过长时间修炼,才能进化为龙。童威、童猛从一出场就是李俊的小弟,并且始终和李俊形影不离,对李俊言听计从,什么原因呢?因为李俊绰号“混江龙”,是大龙,他们兄弟虽然威猛,但只是童年的龙,是小龙。施大爷安排他们姓童,是很有道理的。
再比如邓飞和郝思文,一个唤做“火眼狻猊”,一个唤做“井木犴”。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其中第五子叫“狻猊”,第七子叫“狴犴”。“狻猊”长得像狮子,喜静不喜动。“狴犴”长得像老虎,相貌威严。邓飞和郝思文梁山排名分别为第49位和41位,位居中等偏上,说明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但在施耐庵看来,不管是邓飞还是郝思文,他们都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龙”。在第82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 宋公明全伙受招安”中,有宋江率梁山好汉入城朝觐宋徽宗的一段描写:
帝阙前万灵咸集:有圣、有仙、有哪吒、有金刚、有阎罗、有判官、有门神、有太岁,乃至夜叉鬼魔,共仰道君皇帝。凤楼下百兽来朝:为彪、为豹、为麒麟、为狻猊、为犴律、为金翅、为雕鹏、为龟猿,以及犬鼠蛇蝎,皆知宋主人王。五龙夹日,是为入云龙、混江龙、出林龙、九纹龙、独角龙,如出洞蛟、翻江蜃,自逐队朝天。众虎离山,是为插翅虎、跳涧虎、锦毛虎、花项虎、青眼虎、笑面虎、矮脚虎、中箭虎,若病大虫、母大虫,亦随班行礼。
这里,施耐庵并未把“狻猊”“犴律”与“五龙”排在一起,但“出洞蛟”“翻江蜃”却和“五龙”一起“逐队朝天”。很显然,施耐庵把“出洞蛟”和“翻江蜃”算作龙类,把“狻猊”和“犴律”只算作普通兽类。如此一来,梁山上应该有七条龙:入云龙公孙胜、九纹龙史进、混江龙李俊、出林龙邹渊、独角龙邹润、出洞蛟童威和翻江蜃童猛。
入云龙公孙胜是梁山元老,排名第四。他自小精通武艺,又拜罗真人为师,学得一身法术,通阴阳、懂五行,能呼风唤雨。每当梁山好汉有难或战事受阻,只要他出面,便能大获全胜。
石碣村一战,公孙胜祭起狂风,火烧官军战船,小试牛刀。攻打芒砀山,公孙胜摆下八阵图,降服混世魔王樊瑞,初露锋芒。他更厉害的手段是罗真人传授给他的五雷天罡正法,斗败高廉妖术易如反掌。最为精彩的是在征讨田虎时,公孙胜在五龙山与乔道清的斗法。双方运用法术,使五条龙在空中缠斗。公孙胜变出大鹏鸟,“把那五条龙扑打得鳞散甲飘”,最终收服乔道清。
我读智取生辰纲一节时是有点疑问的,公孙胜既然法术高超,凭他一人之力就完全可能夺下生辰纲,为什么要找晁盖、吴用等七人合谋?难道公孙胜那时尚未学得真本事?但公孙胜初遇晁盖,就自我介绍说:“为因学得一家道术,亦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江湖上都称贫道做入云龙。”所以这不是理由。
其实这与公孙胜的禀性有关,他既有正义感,又淡泊名利。公孙胜看不惯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他夺取生辰纲的目的并不是要占为己有,而是要分给贫苦百姓。他知道,身在乱世,凭一己之力很难给百姓带来实惠,必须组织武装力量才能“替天行道”。他的“替天行道”理念是与宋江一致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公孙胜是道教徒,道教是出世的,正应了他的“天闲星”之名号。而所谓“入云”,也就是不关心世事,只想自在逍遥、隐逸成仙。再说宋徽宗虽然昏庸,但他信奉道教,人称“道君皇帝”,与公孙胜乃是同道,所以公孙胜虽是“龙”,但他是一条出世之龙,不会有野心。即便他心生异志,他的师傅罗真人也肯定反对。对公孙胜来说,罗真人的话是“一句顶一万句”。有人说,公孙胜两度离开梁山队伍,是因为他看破了宋江会接受招安,不会有好下场。我倒认为,公孙胜恰恰是看到宋江上了梁山,预知到梁山会走上招安之路,不会与皇帝为敌,才放心地离去。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