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茅山的“饺儿”

2018-03-02 09:57:29

□刘宝山

乡亲们夸赞茅山的饺儿味道好,说是好得打嘴巴子也不肯丢。这是老家的方言,对吃食味道好的顶级称赞。我对茅山饺儿的第一次印象是在10岁之前,距现在已经有快40年的光景了,不过那唇齿留香的感觉一直记忆犹新。

老家的村子离茅山大概六七里地,在茅山西南方向,各自耕种的田地就隔了一条小河。以前我们村子在河北边也有耕地,在农业社的时候调整耕地区,河北边的田地被调到茅山去了,所以茅山也是我们村子的邻村。

茅山是个集镇,一直有大小商店十几家,一般的日常开销都能够在这里买到,家里自留地里的一些产出也可以在这里找到买主。尽管来这里赶集买卖的都是方圆不过十里左右的人们,但这水乡,道路弯弯曲曲的,除了撑船就是靠走,还是很费时间的。办完事后,在街上吃碗饺儿垫垫肚子也是常事,所以饺儿店的生意很红火。

那次是跟爸爸来的,至于为了何事已经记不清了。办完事后,爸爸带我到街上的一家小吃店。街道是东西向的,窄窄的,青砖铺就,也不长。

小吃店在街道南面,门面大概一丈多点,门面板卸下来了靠在两边。房子也很老旧,青砖砌就的墙面变得有点歪斜,屋面小青瓦盖顶,长了一些名叫“瓦瓦灰”的植物,屋内摆放了三四张八仙桌,木柱、木梁、木椽子黑乎乎的,连椽子上的汪砖也是黑乎乎的。

桌边坐了三四个人,都在吃着饺儿。爸爸对着跑堂的说了一句,“两碗饺儿来。”

“好的。”跑堂的顺手用抹布把我们选坐的桌子擦了擦,转头对着旁边小桌旁坐着的一位老婆婆说,“包两碗饺儿来。”

于是老婆婆马上忙碌起来。馅老早调好了,饺儿皮也是现成的。只见老婆婆左手拈起一张饺儿皮,摊在手掌上,右手拿筷子挑了一点馅,点在饺儿皮上,然后左手大拇指把饺儿皮往里一翻,跟其他四个指头很协调地把饺儿皮捏在一起,一个饺儿就成了。

一会儿功夫,两碗饺儿端上来了,汤色酱红,透着一股农家酱园店土法酿制的酱油鲜气,汤面上浮着一层猪油,香味扑面而来。方方正正的饺儿皮当中由于包裹了肉馅,鼓鼓囊囊的,饺儿就恰似一只只章鱼浮在汤里,薄薄的饺皮通透得近似于透明,让人垂涎欲滴。

爸爸似乎感觉还缺了点什么,对着跑堂的一声喊:“加点小胡椒来。”

“好来,小胡椒来。”跑堂的一边从围兜口袋里摸出一根竹筒管,一边拖着长长的尾音答应着。

竹筒管被摩挲得油光锃亮,跑堂的把竹管对着碗,轻轻地拍拍,竹管里洒出一些细黄的粉末,顿时饺儿的香气便更加浓郁了。

饺儿肉馅很多,尤其那汤汁的鲜美从嘴颊一直漫延到喉咙口,真正体会到那种打嘴巴也不肯丢下的感觉。

后来,每次到茅山街上,总要吃上一碗饺儿;再后来,高中考进了茅山中学,总会找点借口去尝尝一直丢不开的饺儿;最终我考取了大学,离开这偏僻的水乡,从此茅山的饺儿就很少吃到了。

大学毕业后,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多,几乎走遍了全国,也知道了茅山的饺儿其实不是真正的饺子,北方那包裹成月牙形的才是真正的饺子,尽管刚刚知道时内心有点不肯接受,但茅山的饺儿确实不是饺子,而是类似于馄饨、云吞和抄手等一类的面食。

现在作为千年古镇的茅山又站在复兴的起跑线上了。一个农村小镇竟然获得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是茅山号子和茅山会船。毁于动乱年代的江淮名刹——景德禅寺也重建了。于是来此旅游参观的人会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将能够尝到茅山饺儿,大饱口福了。

4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