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儿时的十六夜

2018-03-02 09:58:00

□平友健

其他地方正月十五闹元宵,看花灯、吃汤圆,而我们这儿以前一直过“十六夜”。儿时,正月十六这天,白天炸老鼠眼、剥糍粑,晚上跨火把,姑娘们还一起去请灰堆姑娘。

炸老鼠眼,就是炒蚕豆,蚕豆在锅里受了热,就会发出“叭”的声音,大家认为每“叭”一声,一只老鼠的眼睛就会被炸瞎,“叭”声越多,瞎眼的老鼠就越多,老鼠眼瞎了就偷不到粮食了。

正月十六,家家都会剥糍粑,主妇把蒸好的糯米团切成片儿,男人在锅堂前添草烧火,女人往锅里倒上香油,等到锅里冒青烟了,把团片儿倒进锅里,锅里滋滋作响,主妇用铲子不停地翻着,接着加点盐花儿,时不时洒点水,等到里面烫人了,再洒点蒜花儿,翻几下,那白色的团片儿变得又焦又黄,上面还夹杂点绿色,喷香喷香的。

这天,人们还会请灰堆姑娘,天黑之后有人先点上一把香,插在灰堆边约一下灰堆姑娘,过会儿用新簸箕把灰堆姑娘抬到家,人们问卜来年之事,灰堆姑娘通过簸箕晃动来回答有无,最后还得把灰堆姑娘送走。

“十六夜”,无论男女老少,都要从火把上跨一下,只要跨过去,以前所有的晦气就都没了,这种独特的节日行为也反应了水乡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六夜晚上,月亮升起来,开始是红红的大圆球,接着越来越高,越高越白。吃过晚饭,村庄就热闹起来了,人们在小院里拿把穰草,摊在地上,接着从口袋里掏出火柴盒,抽出一根,一划,把穰草抓放在火柴上面,穰草着了,摆地上,火旺了起来,老的少的,奋力地跨过去再跨回来,在欢声笑语中,所有的晦气都逃走了。有时回跨的那一刻,刚加点穰草,火轰地旺高了,让人吓一跳!还没学会走路的孩子,大人抱着他们在火里跨来跨去,他们在父母的怀里拍着手,高声地叫着、笑着。

这时,村头的打谷场上也满是火把,这儿一块,那儿一块,半大的孩子在火把旁边跳着、闹着,随手从草堆上拖下一把把穰草,一个个火把连成了一条龙,在月色下闪烁跳跃。呆玩的小伙伴们,把田里的枯草也点了起来。打谷场上,田野里,火把成了一条条游走的长龙,这里熄了,那里又亮了,人们的笑声、闹声像花儿一样绽放在乡村的夜空中。

如今农村中灰堆少了,请灰堆姑娘的习俗渐行渐远;炸老鼠眼也难得听到了;就是十六夜那天出现的跨火把,也少了儿时的热闹了!

4935